肌筋膜炎的诊断需结合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包括找压痛点及查肌肉紧张度与活动度;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排除骨骼其他病变,超声能显示软组织结构改变,MRI能精确显示病变情况;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改变,炎症标志物在急性发作期可能轻度升高。诊断时要考虑不同人群生理特点、生活方式及相关病史,综合各项检查判断。
肌肉紧张度与活动度:检查肌肉的紧张度,可发现患部肌肉可能处于紧张状态,触摸时质地较硬。同时评估关节的活动度,肌筋膜炎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影响关节正常活动,出现活动受限等情况,如肩部肌筋膜炎可能使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一般情况下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可用于排除骨骼的其他病变,如骨折、骨质增生等与肌筋膜炎易混淆的疾病。在早期肌筋膜炎时,X线可能显示正常,随着病情发展,若伴有骨质增生等继发性改变时可有所提示,但对于肌筋膜炎本身的诊断价值有限。
超声检查:超声可清晰显示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结构,能发现肌肉筋膜增厚、回声改变等情况,还可观察肌肉的形态、血流情况等。例如能发现肌筋膜炎患者局部肌肉筋膜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匀等表现,对于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浅表部位肌筋膜炎的检查,且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极高,可更精确地显示肌筋膜炎患者肌肉、筋膜的病变情况,能发现肌肉内的水肿、渗出等改变,以及筋膜的增厚、粘连等情况。对于一些不典型或复杂的肌筋膜炎病例,MRI有助于明确诊断,能更全面地评估病变范围和程度,但相对超声和X线检查费用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情况下血常规无特异性改变,肌筋膜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通常在正常范围,但在合并感染等特殊情况时可能会出现相应异常。例如当肌筋膜炎部位并发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指标异常。
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在肌筋膜炎急性发作期可能会有轻度升高,提示局部存在炎症反应,但这些指标的升高缺乏特异性,其他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诊断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例如儿童肌筋膜炎相对较少见,诊断时需仔细排查其他可能疾病;女性在特殊生理期等情况下,肌肉筋膜状态可能有一定变化,但诊断原则与其他人群类似,主要依据上述检查综合判断。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伏案工作、剧烈运动等人群患肌筋膜炎风险较高,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其生活工作习惯,结合相关检查进行诊断。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在诊断肌筋膜炎时需注意与原有疾病鉴别,通过全面的体格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等明确是否为单纯肌筋膜炎或合并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