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多样,涉及肝脏及肝外多个系统,肝脏相关表现有无症状性肝酶升高、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肝大或肝脾大;肝外表现包括过敏反应相关表现及少数患者出现的肾脏、血液系统等其他系统表现,不同患者表现差异大,各人群有不同特点需关注。
一、肝脏相关表现
无症状性肝酶升高:部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通过常规体检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升高,但无明显的乏力、恶心、黄疸等症状。这种情况在用药过程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长期使用某些可能影响肝脏的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在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时更应频繁监测肝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乏力、纳差、恶心、呕吐: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食欲减退,进食量明显减少;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是因为药物损伤肝脏后,肝脏的代谢、合成等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机体的整体状态。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其本身基础状态相对较弱,出现乏力、纳差等症状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肝脏受损情况可能较为明显,需要及时评估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
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这是由于肝细胞损伤或胆管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黄疸的出现提示肝脏损伤较为严重,需要立即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对于妊娠期女性,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出现黄疸时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需要兼顾胎儿的安全,要综合考虑药物对母体肝脏和胎儿的影响。
肝大或肝脾大:通过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或肝脾增大。肝脏增大是因为肝细胞肿胀、炎症细胞浸润等原因导致肝脏体积增大。在儿童患者中,肝大可能会影响其腹部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需要密切关注肝脏增大的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异常表现,进一步明确病因。
二、肝外表现
过敏反应相关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发热可为低热或中度发热;皮疹形态多样,如斑丘疹、荨麻疹等;瘙痒可轻可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不同患者对药物的过敏反应程度不同。对于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在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时,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过敏相关表现。
其他系统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肾脏、血液系统等其他系统的表现。例如,部分药物可能导致肾小管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或引起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异常。这些肝外表现提示药物可能对多个器官系统产生损害,需要全面评估病情,以明确是否为药物的全身毒性作用所致。在老年患者合并有基础肾脏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时,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并累及其他系统的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其本身的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