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需从伤口护理、生命体征监测、休息与活动、饮食、恶露观察、排尿、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护理,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观察异常,监测生命体征防异常,合理安排休息活动,注意饮食营养及特殊情况饮食,密切观察恶露,鼓励尽早排尿及处理排尿困难,家人陪伴助产妇心理调适。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要密切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正常情况下,术后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不适,需警惕感染等情况。血压、脉搏、呼吸等也应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有异常要及时处理。对于高龄产妇等本身存在基础疾病风险的人群,生命体征的监测更为重要,因为这类人群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生命体征的微小变化可能都预示着潜在的健康问题。
休息与活动
术后应保证充足的休息,但也不宜长时间卧床。术后6小时可采取去枕平卧位,6小时后可采取半卧位,以利于恶露排出和减轻伤口疼痛。术后第1天可在床上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如翻身、屈伸下肢等,术后第2天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下坐起,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在床边站立、短距离行走等。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的产妇,活动量的安排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血压波动等不良后果。
饮食
术后6小时内禁食禁水,6小时后可少量饮用温开水,如无不适可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粥、面条等,然后再恢复正常饮食。饮食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以促进身体恢复和防止便秘。蛋白质有助于伤口愈合,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和促进肠道蠕动。对于有妊娠糖尿病的产妇,饮食需要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严格控制血糖,要遵循糖尿病饮食的相关原则,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等的摄入。
恶露观察
要注意观察恶露的颜色、量和气味。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恶露颜色由鲜红色逐渐变为淡红色、白色。若恶露量增多、颜色异常(如持续鲜红色)、有臭味等,可能提示子宫复旧不全、宫腔内残留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对于多胎妊娠等特殊情况的产妇,恶露的观察更要仔细,因为这类产妇子宫恢复可能相对较慢,出现异常恶露的风险可能更高。
排尿
术后要鼓励产妇尽早自行排尿,一般术后4-6小时可拔除尿管,拔除尿管后要尽量在4-8小时内自行排尿。若排尿困难,可采取诱导排尿的方法,如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等。如果仍不能自行排尿,可能需要再次导尿。对于有尿潴留风险的产妇,如产程较长、使用麻醉剂等,要加强排尿的监测和干预,因为尿潴留可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等问题。
心理调适
剖宫产术后产妇可能会有一些心理变化,如担心伤口恢复、宝宝健康等。家人要给予产妇关心和陪伴,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产妇自身也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剖宫产术后的恢复过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有产后抑郁倾向的产妇,更要密切关注其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