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分急性期处理、恢复期治疗及预防措施。急性期要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恢复期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康复训练,药物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预防要运动前充分热身、适度运动、加强肌肉力量训练,不同人群各有特点。
冰敷:在拉伤后的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冰块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冰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以手部肌肉拉伤为例,用毛巾包裹冰袋后敷于受伤部位。
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这样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时力度要适中,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比如腿部肌肉拉伤,可在休息时在脚下垫枕头等使腿部抬高。
恢复期治疗
物理治疗
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通过热传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和组织修复。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适当的按摩,能够放松肌肉,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但要注意按摩力度和方法,避免加重损伤。
康复训练:在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逐步进行康复训练。例如腿部肌肉拉伤,先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如屈伸膝关节等,然后逐渐增加肌肉的收缩舒张练习,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对于儿童肌肉拉伤,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且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根据儿童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因为儿童的肌肉等组织恢复能力虽强,但过于剧烈的训练仍可能影响恢复甚至造成二次损伤。对于老年人群体,康复训练需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的情况,训练强度应更保守,可先从轻微的肌肉收缩开始,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平衡能力等,防止在训练过程中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仅需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但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禁忌和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例如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
预防措施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如慢跑、动态拉伸等,能够使肌肉、关节等提前进入运动状态,降低肌肉拉伤的风险。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热身方式可略有不同,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前的热身要更加全面和充分;老年人热身时动作要缓慢轻柔;女性在月经期间运动热身也应注意强度和方式等。
运动要适度: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进行运动,避免过度运动。例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突然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就容易导致肌肉拉伤,应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加强肌肉力量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能够更好地保护肌肉,减少拉伤的发生。不同人群的肌肉力量训练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力量型的训练项目,老年人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抗阻训练来维持肌肉力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