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诊断需从症状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入手。症状与病史采集关注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史;体格检查通过前鼻镜和鼻内镜观察鼻腔内息肉、黏膜等情况;影像学检查中鼻窦CT是重要手段,MRI可辅助;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判断感染情况、过敏原检测排查过敏因素。
一、症状与病史采集
1.症状方面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长期流涕、咳嗽,尤其是夜间咳嗽明显,还可能伴有睡眠时张口呼吸、打鼾等,这与儿童鼻腔结构及免疫系统发育特点有关;成人则多有持续超过12周的鼻塞、流涕(可为脓性或黏脓性)、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面部胀痛、头痛等不适。
性别与生活方式: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更易加重。
病史:需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鼻窦炎反复发作史、鼻息肉手术史等。若有长期鼻窦炎病史,且病情逐渐加重,出现鼻息肉相关表现,要高度怀疑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
2.病史采集重点:了解症状持续时间、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流涕性质、鼻塞程度等)、是否有过敏史(过敏体质者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发生率相对较高)、既往治疗情况及效果等。
二、体格检查
1.前鼻镜检查
可观察到鼻腔内有息肉样组织,通常为半透明、灰白色或淡红色,表面光滑,触之柔软,不易出血(继发感染时可出血)。还能看到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等表现,这些表现提示鼻窦引流不畅。
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但仍要仔细观察鼻腔内情况。
2.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深部结构,包括嗅裂、后鼻孔等部位是否有息肉及脓性分泌物等。可明确鼻息肉的大小、部位、数量,以及鼻窦开口情况等,是诊断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的重要检查方法。
三、影像学检查
1.鼻窦CT检查
原理与意义:通过鼻窦CT可以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判断鼻窦内是否有黏膜增厚、积液、息肉影等情况,还能了解鼻窦骨质有无破坏等。例如,可观察到窦腔密度增高、窦口阻塞、息肉在鼻窦内的生长范围等,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
儿童注意事项:儿童进行鼻窦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尽量采用合理的扫描参数,减少辐射剂量。
2.MRI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鉴别诊断等,可考虑进行。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更好地显示鼻息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在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而在非急性发作期,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改变。
2.过敏原检测:对于怀疑有过敏因素参与的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很有必要。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明确患者是否对花粉、尘螨等常见过敏原过敏。若存在明确过敏原,在治疗及预防中需加以考虑,例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这对于减少疾病复发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