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腿肌肉拉伤后需采取休息制动、48小时内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措施,可辅助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损伤恢复期逐步康复锻炼,若出现严重情况及时就医评估。
一、休息制动
当双腿发生肌肉拉伤后,首先要立即停止导致肌肉拉伤的运动或动作,让受伤的腿部充分休息,避免继续活动加重损伤。比如跑步时发生双腿肌肉拉伤,应马上停下脚步,找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这是因为继续活动会使拉伤部位的肌肉进一步受到牵拉,导致损伤加重,出血量增多,肿胀更明显。
二、冷敷
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冷敷来缓解疼痛和肿胀。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拉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例如,取一块干净的毛巾,浸泡在冷水中,拧干后敷在拉伤的腿部肌肉上。对于儿童来说,使用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可在冰袋外包裹一层毛巾再进行冷敷。
三、加压包扎
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拉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这有助于进一步减少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以能摸到远端动脉搏动且皮肤颜色无明显变化为宜。加压包扎可以限制受伤部位的组织液渗出,减轻肿胀程度。但如果包扎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所以需要密切观察腿部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
四、抬高患肢
将受伤的双腿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比如可以在脚下垫一个枕头,使腿部保持抬高的姿势。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抬高患肢的要求是相似的,但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调整合适的抬高高度和姿势,确保患肢处于舒适且有效的抬高状态。
五、药物治疗(可辅助缓解症状)
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减轻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考虑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的剂型。不过非药物干预在早期更为重要,药物治疗是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的辅助手段。
六、康复锻炼(损伤恢复期)
在拉伤部位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逐步进行康复锻炼。初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例如进行缓慢的腿部肌肉收缩舒张练习等,但要注意锻炼应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再次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康复锻炼的强度和具体方式需要适当调整。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家长要在旁协助监督,确保锻炼安全且符合儿童的身体恢复情况;成年人则可以相对自主地按照康复计划逐步增加锻炼难度。
七、就医评估
如果双腿肌肉拉伤后疼痛剧烈、肿胀严重、出现明显畸形或无法站立行走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等方式评估拉伤的严重程度,可能还会安排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肌肉拉伤的具体情况,比如是否有肌肉撕裂等,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肌肉拉伤后更要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恢复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