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鼻炎是发展缓慢的鼻腔慢性炎性疾病,特征为鼻腔黏膜等萎缩,严重者有恶臭,青春期女性多发。病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表现有鼻塞、干燥感等,通过前鼻镜和鼻部CT诊断,局部、全身治疗及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因
原发性: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B2、D、E缺乏)、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
继发性:可由感染(如结核杆菌、臭鼻杆菌感染等)、鼻腔手术不当(如切除鼻甲过多等)、长期接触有害粉尘(如长期吸入大量含有高浓度镍、砷、甲醛、二氧化硫等的粉尘)、特殊传染病(如梅毒、麻风病等)等引起。
临床表现
鼻塞:鼻腔内有大量脓痂阻塞可引起鼻塞,或因鼻黏膜感觉神经萎缩、感觉迟钝而误认为鼻塞。
鼻及鼻咽部干燥感:由于鼻黏膜腺体萎缩、分泌减少以及长期张口呼吸所致。
鼻出血:鼻黏膜萎缩变薄、干燥,或挖鼻和用力擤鼻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一般出血量较少。
嗅觉障碍:嗅区黏膜萎缩或脓痂阻塞引起。
呼气恶臭:多由脓痂下细菌繁殖生长,脓痂中的蛋白质腐败分解产生恶臭气味,故又称为臭鼻症。
头痛、头昏:多表现为前额、颞侧或枕部头痛,是因鼻黏膜萎缩,过度宽大的鼻腔、鼻腔通气过度,鼻黏膜受大量冷空气刺激,或因鼻腔内脓痂压迫鼻黏膜所致。
诊断
前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宽敞,大量黄绿色脓痂充塞,除去脓痂后可见鼻黏膜萎缩变薄,呈苍白色,下鼻甲缩小,中鼻甲偶见肥厚或息肉样变。
鼻部CT检查:可见鼻腔宽大、鼻甲缩小,鼻黏膜变薄,鼻窦内有炎性改变等。
治疗
局部治疗:
鼻腔冲洗:用温热的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以除去脓痂,湿润黏膜,改善症状。
滴鼻剂:可使用复方薄荷脑滴鼻液、液体石蜡等滴鼻,以润滑黏膜、促进黏膜血液循环和软化脓痂,便于擤出。
局部应用抗生素:如链霉素滴鼻液,可抑制细菌生长、减少炎性糜烂和利于上皮生长。
全身治疗: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A、B2、C等,可能对本病有一定治疗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鼻腔缩窄术等,以减少鼻腔通气量、降低鼻黏膜水分蒸发、减轻黏膜干燥和结痂形成。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萎缩性鼻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更加谨慎处理。因儿童鼻腔黏膜较娇嫩,在进行鼻腔冲洗等操作时,要注意操作方法和力度,避免损伤鼻黏膜。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保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促进鼻黏膜的正常发育。
女性:青春期女性患萎缩性鼻炎时,要注意内分泌情况的监测,若存在内分泌紊乱等问题,需在治疗萎缩性鼻炎的同时,针对内分泌紊乱进行相关评估和适当干预。同时,女性在月经期间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抵抗力可能会有变化,要注意鼻腔的护理,避免病情加重。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患萎缩性鼻炎时,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的情况。在治疗上要更注重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如同时存在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时,要综合考虑治疗方案,避免因局部治疗影响全身状况。在进行手术等有创操作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