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常见骨折,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疾病等有关,有局部和全身表现,通过X线、CT、MRI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后及康复有相关情况,老年人和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骨质逐渐疏松,老年人骨强度下降,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下肢扭转、臀部着地等即可引发骨折。例如,老年女性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更快,更易发生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会加重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一些老年人活动减少,肌肉力量减弱,平衡能力差,在日常活动中易发生跌倒而导致骨折。
疾病因素:患有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本身骨骼或关节状态不佳,更容易发生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如,骨质疏松患者骨的微观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承受外力的能力减弱。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受伤侧髋部疼痛明显,不能站立和行走,局部肿胀,患肢短缩、外旋畸形,一般外旋角度可达45°-90°。
全身表现:由于骨折创伤较大,老年人可能出现全身反应,如疼痛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波动等,严重者可能因长期卧床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分为顺粗隆间骨折、逆粗隆间骨折等)及移位情况。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需要更精确了解骨折周围软组织情况、有无隐匿性骨折等,CT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折细节,MRI在早期判断有无骨髓水肿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如皮牵引或骨牵引,通过牵引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同时需要长期卧床,需加强护理以预防并发症。
手术治疗:目前多倾向于早期手术,手术方式有髓内固定(如Gamma钉、PFNA等)和髓外固定(如DHS等)。手术可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但手术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骨折类型等综合判断。
预后及康复
预后:骨折愈合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等情况,尤其是高龄患者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者,预后相对较差。但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复。
康复:术后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病情稳定后逐渐进行髋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锻炼,同时结合康复辅助器具(如拐杖等)进行行走训练,康复过程需长期坚持且要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调整康复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加强营养支持,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护理上要注意皮肤护理,定期翻身,保持肢体功能位。
儿童:儿童发生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少见,多因高能量损伤引起,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以尽量减少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多采用保守治疗为主,如牵引等,但需密切观察骨折愈合及肢体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