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包含血常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脂肪酶、生化检查等,血常规可见白细胞等变化,血淀粉酶等有不同升高时间等特点及影响因素;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MRI及MRCP等,腹部超声是初筛方法,CT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MRI及MRCP对特定情况有价值。
血淀粉酶:血清淀粉酶一般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淀粉酶升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血淀粉酶升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比如,有些轻型胰腺炎患者血淀粉酶可能只是轻度升高,而重症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可能升高不明显甚至正常。对于有饮酒、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的患者,血淀粉酶的检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尿淀粉酶: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缓慢,持续1-2周。尿淀粉酶受肾功能等因素影响,比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尿淀粉酶排泄减少,可能导致尿淀粉酶升高不明显,而容易造成误诊。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检测尿淀粉酶时需要考虑肾功能对结果的影响。
血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常在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血脂肪酶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不如血淀粉酶敏感,但对于就诊较晚的患者,血脂肪酶的诊断价值较高。在判断妊娠期女性是否患有急性胰腺炎时,血脂肪酶的检测需要考虑妊娠对身体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可能需要与非妊娠状态下的参考值进行差异分析。
生化检查:血糖升高常见,可能与胰腺坏死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以及应激状态下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有关。血钙降低,当血钙低于2mmol/L时,往往提示预后不良,这是因为脂肪酶分解脂肪成脂肪酸,脂肪酸与血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导致血钙降低。对于肥胖患者,由于脂肪代谢异常等因素,在急性胰腺炎时血糖、血钙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可能更复杂,需要更密切监测。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规初筛检查方法。可以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情况,但对于轻度胰腺炎或肥胖患者,可能因胃肠气体干扰而影响观察效果。在儿童患者中,腹部超声相对无创,可作为首选的初步检查,但需要注意操作时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胰腺形态、胰周及胰外组织的病变范围等。根据CT分级可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如A级为正常胰腺;B级为胰腺实质改变,如局部或弥漫的腺体增大;C级为B级加上胰周改变;D级为除C级表现外,有单区积液;E级为有两区或两区以上积液。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CT检查时需要考虑糖尿病可能对病情判断带来的影响,因为糖尿病患者感染等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CT表现可能会有相应的特征。
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于诊断胆源性胰腺炎有重要价值,可以清晰显示胆道系统情况。对于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CT检查可能受限,此时MRI及MRCP是更好的选择。在妊娠期女性怀疑急性胰腺炎时,MRI相对CT来说对胎儿的辐射影响更小,是更安全的检查方式,但检查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患者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