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真菌感染性疾病,由外耳道内环境改变等致真菌滋生引发,有诱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诱因包括长期用抗生素滴耳液等;表现为耳部瘙痒等不适及有特征分泌物;诊断靠耳部检查和真菌学检查;治疗需清洁外耳道并抗真菌用药;预防要保持干燥、合理用抗生素、注意耳部卫生、控制基础疾病。
一、定义与病因
霉菌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外耳道内环境改变利于真菌滋生引起。常见致病真菌有曲霉菌、念珠菌等。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游泳后外耳道积水、外耳道局部抵抗力下降(如糖尿病患者、长期耳垢堆积者等)都是常见诱因。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比如儿童若经常挖耳破坏外耳道皮肤屏障且不注意耳部卫生,也易患病;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机体抵抗力变化,相对更易出现霉菌性外耳道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喜欢戴耳机且不注意清洁耳部的人群,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二、临床表现
1.耳部不适症状:患者常感耳部瘙痒,多为持续性,且较为剧烈,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耳部闷胀感、堵塞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不适,表现为频繁抓耳等行为;成人能明确表述耳部瘙痒等不适。
2.分泌物情况:外耳道会有分泌物,一般为白色、黄色或黑色的霉样分泌物,质地可呈粉末状、膜状等。若分泌物较多,可能会影响听力,导致听力减退。
三、诊断方法
1.耳部检查:医生会用耳镜检查外耳道,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有上述特征性分泌物。不同年龄段耳部结构略有不同,儿童耳道相对狭窄、皮肤娇嫩,检查时需更轻柔操作;成人耳道相对宽敞,但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耳部表现可能有其特殊性。
2.真菌学检查:采取外耳道分泌物进行涂片或培养,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1.清洁外耳道:首先要清除外耳道内的分泌物及痂皮等,可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等清洁外耳道,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不同人群清洁时需注意操作力度等,儿童清洁时要避免损伤耳道皮肤。
2.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局部使用抗真菌滴耳液等。但要注意不同年龄对药物的耐受等情况,低龄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
五、预防措施
1.保持外耳道干燥:游泳或洗头、洗澡后,可使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去除积水;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儿童游泳后更要及时清洁耳部;长期在潮湿环境工作的人群要注意工作时耳部的防护。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滴耳液,必须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抗生素相关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儿童更要谨慎使用。
3.注意耳部卫生:不要频繁挖耳,挖耳时要使用干净的工具,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儿童家长要注意引导儿童不要随意挖耳,成人也要养成良好的耳部卫生习惯。
4.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因为高血糖状态利于真菌生长,控制血糖有助于降低霉菌性外耳道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