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是常见消化道疾病,因抗反流屏障失效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发病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食管清除及胃排空等因素相关,有烧心反流等典型和非典型表现,可通过内镜等检查诊断,需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或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发病原因
食管下括约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常见于一些生理性因素(如妊娠)、某些疾病状态(如糖尿病等)或药物影响等情况,会使食管下括约肌无法有效阻挡胃内容物反流。
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正常情况下食管会通过蠕动等方式清除反流物,当食管蠕动减慢等情况出现时,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就容易导致胃食管反流发生,比如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可能相对减弱,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胃排空延迟:胃排空速度减慢时,胃内食物潴留,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常见于一些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烧心和反流是最常见的典型症状,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
非典型症状:可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等部位,类似心绞痛,易被误诊为心脏病;还可能有吞咽困难、吞咽痛等表现,这是因为反流刺激食管引起痉挛等情况;部分患者会有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是反流物刺激或吸入呼吸道所致。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损伤情况,如有无食管炎、食管溃疡等表现,还能排除其他食管病变,如食管癌等。
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受到胃酸反流侵袭的程度,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量化指标,能帮助判断反流的频率、程度以及与症状的相关性等。
食管测压:可以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等指标,有助于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与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需要注意,比如肥胖人群应适当减重,因为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的危险因素之一;老年人要注意避免餐后立即平卧等不良姿势;对于儿童,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过度喂养等情况。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反流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高脂肪食物等;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饮酒也会刺激胃酸分泌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但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同时要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用药特点,比如儿童用药需谨慎选择合适剂型和剂量等。
手术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后决定。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由于妊娠期间激素变化等因素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要注意通过调整体位等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尽量避免使用过多药物;老年人患胃食管反流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多器官功能衰退等情况,在治疗时更要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优先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儿童胃食管反流要重视合理喂养,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干预,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当的反流可能会影响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