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分原发性(绝经后、老年性)和继发性,危害有骨折风险增、生活质量受影响,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可通过饮食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运动增强骨密度、定期检查高危人群来预防与早期干预。
骨量与骨微结构相关情况
骨量方面:正常情况下,骨组织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着骨的动态平衡。当骨量丢失过多时,就会引发骨质疏松。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骨量丢失会加速,这是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了骨代谢的平衡,使得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导致骨量减少。
骨微结构方面:骨微结构损坏表现为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等。这会使得骨的强度和韧性降低,就像建筑的框架结构受损一样,原本坚固的骨骼变得脆弱,更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的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
绝经后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女性绝经后的5-10年内。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快,导致骨量快速丢失。
老年性骨质疏松:一般发生在70岁以后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代谢功能减退,成骨细胞功能下降,骨形成减少,同时破骨细胞功能相对亢进,使得骨量逐渐丢失。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促进骨吸收,导致骨量丢失;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也可能影响骨代谢,引发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折风险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容易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椎体骨折会导致患者出现背痛、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髋部骨折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炎、压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影响生活质量:由于疼痛和活动受限,患者的日常活动会受到很大影响,可能无法独立进行穿衣、洗漱、行走等基本生活活动,需要家人的照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会逐渐丢失,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人。
性别: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的人,骨量丢失会加快;长期吸烟、酗酒的人,也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饮食中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等,都会对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病史: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早期干预
饮食方面:保证充足的钙摄入,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海鲜等。同时,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它有助于钙的吸收,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或者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来获取。
运动方面: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骨密度,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对于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例如,老年人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年轻人则可以进行强度稍大一些的运动来维持骨量。
定期检查: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老年人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