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因细菌真菌感染、局部刺激、环境因素引发,有耳痛等表现,慢性由急性迁延或过敏等致,有瘙痒等表现,诊断依症状检查,治疗分细菌、真菌、慢性类型处理,预防需避免损伤、保持干燥等,儿童要家长看护,老年人需控基础病等。
一、定义与分类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分为急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多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常因游泳后外耳道进水未擦干、挖耳损伤等诱因导致;慢性外耳道炎多由急性迁延不愈、局部过敏等因素所致。
二、病因分析
(一)急性外耳道炎诱因
1.感染因素:常见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真菌如假丝酵母菌等可经外耳道皮肤破损处侵入引发感染。2.局部刺激:频繁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长期佩戴助听器或耳机等局部刺激,易诱发炎症。3.环境因素:游泳、洗澡时外耳道进水未及时清理,导致局部潮湿,利于细菌、真菌滋生。
(二)慢性外耳道炎诱因
多由急性外耳道炎未彻底治愈迁延而来,或因局部过敏(如接触某些致敏物质)、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引发慢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外耳道炎
患者常感耳痛、灼热感,可伴不同程度听力减退,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红肿,严重时可有分泌物渗出,若为真菌感染,分泌物多呈白色豆渣样。
(二)慢性外耳道炎
主要表现为耳部瘙痒、少量分泌物,外耳道皮肤可增厚、脱屑,部分患者有听力轻度下降,病情易反复。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患者症状及耳部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外耳道皮肤有无红肿、渗出、增厚等表现,结合病史(如是否有挖耳、游泳等诱因)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分泌物涂片或培养以明确病原体类型。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细菌感染性外耳道炎
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控制感染,同时需去除诱因,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
(二)急性真菌感染性外耳道炎
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等,需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再次接触真菌污染源。
(三)慢性外耳道炎
针对病因治疗,如控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滴耳液缓解瘙痒、炎症,同时避免刺激因素,如减少挖耳、保持耳道干燥等。
六、预防措施
1.避免外耳道损伤:尽量避免频繁挖耳,使用干净工具挖耳,若需清洁可使用湿布轻拭外耳道。2.保持外耳道干燥:游泳、洗澡后及时用干净棉签擦干外耳道,避免水分残留。3.注意耳部卫生:佩戴助听器或耳机后及时清洁,选择材质舒适的耳部接触物,减少局部刺激。4.控制基础疾病: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者需积极控制病情,以维持机体抵抗力,降低外耳道炎发生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好奇心强,易自行挖耳损伤外耳道,家长应加强看护,避免儿童频繁挖耳。游泳时可为儿童佩戴耳塞保护外耳道,游泳后及时检查耳道并擦干。若儿童出现耳痛、分泌物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听力下降、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需尤其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定期检查耳部情况。若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外耳道炎发生及复发风险。同时,老年人使用耳部相关器具(如助听器)时需选择合适产品,并定期清洁维护,减少局部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