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不连是骨折后常见并发症,超一般愈合时间(3-6个月)且延长3个月仍未骨性愈合形成假关节。病因有局部(骨折类型损伤程度、感染、血运障碍)和全身(年龄、健康状况)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异常活动、畸形及感染等全身因素引起的全身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以手术为主(清除病灶、重建血运、内固定)并配合康复治疗。
一、病因
1.局部因素
骨折类型与损伤程度: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多段骨折等,骨折端血运破坏严重,骨折愈合困难。例如,高能量损伤导致的骨折,骨折端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影响骨折端的血液供应,增加骨不连的发生风险。
感染:开放性骨折若发生感染,会破坏骨折端的骨组织和周围血运,阻碍骨折愈合。如骨折部位受到细菌感染,炎症会持续破坏骨折端的正常结构,使骨折难以愈合。
血运障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是骨折愈合的关键。例如,胫骨中下1/3骨折,由于该部位的营养血管损伤,骨折端血运较差,容易发生骨不连。
2.全身因素
年龄: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发生骨不连的概率相对较低;而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机体代谢功能下降等原因,骨折愈合能力减弱,骨不连的发生率较高。例如,老年患者骨折后,骨组织本身的修复能力不如年轻人,骨折端难以形成有效的骨痂连接。
健康状况: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骨折愈合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骨不连。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管修复和细胞代谢,不利于骨折愈合;营养不良患者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影响骨基质的合成,导致骨折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疼痛:骨折部位在愈合期后仍有疼痛,尤其是在负重或活动时疼痛加剧。
异常活动:骨折处有不正常的活动,在原本不应有关节活动的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活动。
畸形:长期骨不连可能导致骨折端出现畸形愈合,影响肢体的外观和功能。
2.全身表现:一般无明显全身表现,但如果是由感染等全身因素引起的骨不连,可能会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如感染性骨不连时)。
三、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发现骨折端骨痂少,骨折线清晰,骨折端可能出现硬化、吸收等情况,骨折端之间有明显的间隙。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端的细微结构,如骨折端的硬化、骨髓腔的封闭等;MRI有助于评估骨折端的血运情况,发现软组织损伤及骨髓水肿等情况,对骨不连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为主
清除病灶:去除骨折端的坏死组织、硬化骨等影响愈合的因素。例如,对于感染性骨不连,要彻底清除感染灶。
重建血运:通过植骨(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等)、骨搬移等方法重建骨折端的血液供应,促进骨折愈合。如采用带血管蒂的骨瓣移植来改善骨折端的血运。
内固定:使用合适的内固定装置固定骨折端,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
2.康复治疗: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及术后,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肢体的功能,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再次损伤。例如,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后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负重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