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狭窄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主要是胚胎发育异常致喉部结构异常;后天性因素有外伤(包括喉部外伤和气管插管外伤)、感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医源性因素以及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吸烟、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喉部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方式导致喉部组织损伤、瘢痕形成等进而引起喉狭窄。
后天性因素
外伤
喉部外伤:颈部的闭合性外伤,如被撞击、挤压等,可能导致喉部软骨骨折、黏膜损伤,进而引起喉狭窄。例如,车祸中颈部受到的撞击,可能使喉部软骨结构破坏,后续修复过程中瘢痕形成,导致喉腔狭窄。另外,开放性外伤,如刀割伤、刺伤等,损伤喉部组织后,伤口愈合过程中瘢痕过度增生,也会造成喉狭窄。这种外伤因素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同年龄段人群因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同,发生外伤的概率和受伤严重程度有所差异,如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的意外导致喉部外伤,成年人可能因职业等原因遭遇外伤。
气管插管外伤:长时间或不当的气管插管是引起后天性喉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气管插管时,导管对喉部黏膜的压迫、摩擦,以及导管的型号、材质等因素,可能导致喉部黏膜损伤、水肿,后续修复过程中形成瘢痕,造成喉狭窄。尤其对于新生儿、婴幼儿,由于其喉部结构相对娇嫩,气管插管更容易引起喉部损伤,从而增加喉狭窄的发生风险。长期接受气管插管的患者,如重症监护病房中病情较重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喉狭窄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感染
特异性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喉部,结核病变可破坏喉部组织,愈合后形成瘢痕导致喉狭窄。结核杆菌感染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例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受影响,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下降,喉部感染结核后更易发展为喉狭窄。
非特异性感染:喉部的一般细菌感染,如白喉杆菌感染引起白喉,白喉假膜脱落后可造成喉部组织损伤,进而形成瘢痕性喉狭窄。儿童由于对白喉杆菌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是白喉的高发人群,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出现喉狭窄并发症。另外,喉部的慢性感染,如慢性喉炎反复发作,也可能导致喉部黏膜增生、瘢痕形成,逐渐引起喉狭窄,但这种情况相对特异性感染发生喉狭窄的进程可能较为缓慢。
医源性因素:除了气管插管相关的医源性因素外,喉部手术如喉部分切除术、喉成形术等,手术操作不当或术后恢复不佳,可能导致喉部组织缺损、瘢痕形成,引起喉狭窄。例如,喉部分切除术后,剩余喉部组织的修复过程中如果出现瘢痕过度增生,会使喉腔变窄。不同的喉部手术方式,其发生喉狭窄的风险有所不同,手术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也会影响术后喉狭窄的发生概率。对于接受喉部手术的患者,术后需要密切观察喉部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喉狭窄情况。
其他因素: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如工业废气、化学烟雾等,可损伤喉部黏膜,导致黏膜炎症、增生,最终引起喉狭窄。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喉部黏膜,增加喉部疾病的发生风险,包括喉狭窄。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喉部,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喉部组织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喉部结构破坏和瘢痕形成,进而出现喉狭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喉部病变情况因个体的免疫反应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关注喉部的病变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