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术后脊柱痛受多因素影响,解剖结构上女性骨盆宽大、脊柱生理弯曲有特点;麻醉操作中穿刺针可致组织损伤及局部炎症反应;个体自身存在体质、既往脊柱病史、激素水平变化等差异;术后姿势不当、过早活动也会加重脊柱痛。
一、解剖结构因素
女性骨盆结构特点:女性骨盆相对宽大,在剖腹产麻醉操作时,相关解剖结构的位置和角度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这使得穿刺等操作时对脊柱周围组织的影响存在差异。例如,女性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骶骨较宽且弯曲度相对较大,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麻醉穿刺针进入的路径和对脊柱组织的力学作用。
脊柱生理弯曲:人体脊柱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四个生理弯曲。剖腹产麻醉时需要穿刺到特定的脊柱间隙,在穿刺过程中,穿刺针通过这些生理弯曲部位时,可能会对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牵拉或挤压,尤其是对于本身存在脊柱生理弯曲变异的产妇,更容易引起术后脊柱痛。
二、麻醉操作相关因素
穿刺针损伤:剖腹产麻醉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穿刺过程中穿刺针会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结构到达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在这个过程中,穿刺针可能会对这些组织结构造成机械性损伤,如韧带的撕裂、肌肉纤维的断裂等。研究表明,穿刺次数越多、穿刺针型号相对较粗时,对脊柱周围组织的损伤风险越高,术后发生脊柱痛的可能性也越大。
局部组织炎症反应:麻醉操作引起的组织损伤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释放,会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疼痛。而且炎症反应还会引起局部组织的水肿,进一步压迫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加重疼痛症状。不同个体对炎症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一些产妇可能本身对炎症介质的刺激更为敏感,从而更容易出现明显的脊柱痛。
三、个体自身因素
体质差异:不同产妇的体质不同,包括身体的柔韧性、脊柱周围组织的韧性等。例如,体质较弱、脊柱周围组织韧性较差的产妇,在麻醉穿刺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损伤,术后发生脊柱痛的几率相对较高。
既往脊柱病史:如果产妇既往有脊柱相关疾病,如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等病史,那么其脊柱的稳定性和周围组织的状态已经存在异常。在进行剖腹产麻醉时,这种异常状态会增加脊柱损伤和术后疼痛的风险。例如,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产妇,其椎间盘本身已经存在退变和结构改变,麻醉穿刺时的机械刺激可能更容易诱发或加重脊柱痛。
激素水平变化: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松弛素水平升高,会使骨盆韧带、脊柱周围韧带等变得松弛。这种激素水平的变化在产后可能不会立即恢复到孕前状态,导致脊柱的稳定性下降。在剖腹产麻醉穿刺过程中,脊柱周围韧带的松弛状态使得其对脊柱的保护和稳定作用减弱,容易在穿刺后出现脊柱痛。
四、术后恢复因素
姿势不当:产后产妇需要照顾新生儿,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当的姿势,如长时间弯腰抱孩子、久坐或久站等。这些不当姿势会使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处于紧张状态,加重术后脊柱的负担,尤其是在麻醉穿刺部位周围的组织,容易引起疼痛的复发或加重。
过早活动:如果产妇在剖腹产麻醉后过早进行剧烈活动或过度劳累,会影响脊柱周围组织的修复。因为在麻醉操作后,脊柱周围组织需要一定时间来修复损伤和消退炎症,过早活动会干扰这个修复过程,导致脊柱痛持续或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