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康复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重点是手指屈伸和肩部钟摆运动;中期去除外固定后逐步进行手腕屈伸旋转、力量训练;后期进行日常生活、体育及职业相关活动训练,康复中要定期复查并坚持训练。
一、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固定期间的活动:
手指的屈伸活动是重点,骨折后即使手腕被固定,也可进行主动的手指握拳、伸展动作,每小时练习3-5分钟,每次每个手指屈伸10-15次。这有助于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因为骨折后手部血液回流可能受影响,手指活动可改善局部循环。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辅助轻柔帮助其进行手指活动,但要注意力度,避免引起患儿疼痛抗拒;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关节灵活性相对较差,活动幅度可循序渐进增加。
可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患者弯腰,使受伤的手臂自然下垂,以肩膀为中心,做前后、左右摆动,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这能防止肩部肌肉萎缩,因为手腕骨折后患者可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固定姿势,肩部活动减少易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不同年龄人群肩部钟摆运动幅度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年轻患者可适当加大幅度,老年患者则要温和进行。
二、中期康复(骨折后2-6周)
去除外固定后的活动:
逐渐开始手腕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腕缓慢的屈曲和伸展,每次屈伸15-20次,每天3-4组;手腕的旋转活动可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10-15圈,每天2-3次。这些活动能逐步恢复手腕的关节活动度,因为骨折初期外固定限制了手腕活动,中期去除外固定后需要逐步恢复其正常活动范围。儿童患者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配合度和耐受情况,避免过度活动造成再次损伤;老年患者由于骨质情况可能恢复较慢,活动强度更要谨慎,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活动量调整。
进行力量训练,可使用轻重量的弹力带进行手腕的抗阻训练。例如,用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手握弹力带另一端,进行手腕的内收、外展抗阻练习,每组10-15次,每天3组。通过力量训练增强手腕周围肌肉力量,有助于稳定手腕关节,为后期恢复正常功能提供力量支持。不同年龄患者使用的弹力带重量不同,儿童应选择很轻阻力的弹力带,老年患者根据自身肌肉力量情况选择合适阻力。
三、后期康复(骨折后6周以上)
全面恢复活动:
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洗脸、刷牙等动作的练习,逐步恢复手腕的日常功能。可以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动作。例如先练习用患手拿起较轻的物品,再到拿起稍重物品,锻炼手腕的精细动作和力量协调性。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在旁协助逐步适应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操作,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情况,确保训练动作安全可行,避免在训练中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进行体育活动和职业相关活动的适应性训练(如果适用)。如果是从事需要手腕特定功能的职业,可进行针对性训练,如从事手工劳作的患者可练习精细的手工操作动作恢复;运动员患者则根据其运动项目进行相应手腕专项训练,逐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在进行这些训练时,要注意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防止再次损伤手腕。
康复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同时,康复治疗需要患者有积极配合的态度,坚持长期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