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等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相关,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临床表现,可通过骨密度检测等诊断,预防需从不同人群入手,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药物治疗等个体化方案。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骨重建过程中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逐渐丢失。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代谢失衡更易引发骨质疏松。例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丢失速度加快。
性别: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骨丢失加速,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男性随着年龄增加,雄激素水平逐渐降低,也会出现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改变。
生活方式:
运动:缺乏运动的人骨量丢失较快。适度的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有助于刺激骨形成,增加骨密度。例如,经常进行慢跑、游泳、举重等运动的人相对不易患骨质疏松。
饮食: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钙是骨组织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长期挑食、素食者或日照不足者容易缺乏钙和维生素D。比如,饮食中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丰富食物摄入少,且很少晒太阳,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吸烟和饮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吸收;过量饮酒会干扰骨代谢的正常过程,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增加骨质疏松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疼痛:患者常出现腰背疼痛,也可累及全身。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变形,身高变矮,可出现驼背等畸形。例如,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如咳嗽、打喷嚏、弯腰等动作都可能导致椎体骨折;髋部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
四、诊断方法
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通过测量特定部位的骨密度,与同性别健康成年人的骨密度峰值比较,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例如,T值≤-2.5为骨质疏松,-1.0≤T值<-2.5为骨量减少,T值≥-1.0为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和血碱性磷酸酶一般正常,骨更新的标记物如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等在骨质疏松时可能会有变化,有助于评估骨转换状态。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
儿童和青少年: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多进行户外活动,促进骨骼发育,为一生的骨健康奠定基础。
成年人: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维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适当运动,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预防骨折发生。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激素替代治疗相关预防措施,但需权衡利弊。
治疗:主要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等。例如,钙剂可选择碳酸钙等,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等能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的病情、骨密度情况等由医生综合判断制定个体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