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脊柱引起,儿童青少年易患,有全身和局部症状,通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抗结核药物治疗,严重时手术,早期规范治疗预后好,后期需康复训练,延误则有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
一、定义与病因
脊柱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脊柱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通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然后通过血行播散到达脊柱部位。例如,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结核分枝杆菌更容易在脊柱部位定植并引发病变。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患脊柱结核,可能与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营养不良、居住环境拥挤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有既往结核病史或者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患病几率也会升高。
二、病理表现
1.病变早期:主要是椎体的充血、水肿,结核分枝杆菌在局部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显微镜下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等表现。
2.病变进展期:结核分枝杆菌会破坏椎体骨质,导致骨质破坏、坏死,形成干酪样物质。随着病情发展,病变可能累及椎间盘,进而影响相邻椎体。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
2.局部症状
疼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初期为轻微疼痛,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疼痛可放射至相应部位。例如,胸椎结核疼痛可能放射至胸背部,腰椎结核疼痛可能放射至臀部、下肢等部位。
脊柱畸形:病变后期,由于椎体破坏、塌陷,可出现脊柱后凸、侧凸等畸形。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柱畸形可能会影响其身高发育和身体外观。
活动受限:患者会出现脊柱活动困难,如弯腰、转身等动作受限,这是因为疼痛和脊柱结构破坏导致的。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等表现,但X线对于早期病变的诊断敏感性较低。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的范围、是否有死骨形成以及椎管内情况等,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
MRI检查:是诊断脊柱结核较为敏感的方法,在病变早期即可发现骨髓水肿等异常信号,有助于早期诊断,同时还能判断脊髓是否受压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提示有结核感染,但不能确诊为脊柱结核。
血沉:多数脊柱结核患者血沉会加快,可作为病情活动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五、治疗原则
1.抗结核药物治疗: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用药原则,使用抗结核药物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如出现严重脊柱畸形、明显脊髓受压、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清除病灶、植骨融合等方法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儿童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材料等。
六、预后及康复
1.预后: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预后较好,可恢复正常生活和脊柱功能。但如果延误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脊柱畸形、截瘫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儿童患者如果出现脊柱畸形,可能会对其未来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2.康复: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脊柱功能锻炼等,以恢复脊柱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儿童康复训练要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其年龄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