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多因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感染或咽鼓管功能障碍等致病因引起,有耳流脓、听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耳镜、听力等检查诊断,治疗分药物和手术,需积极治上呼吸道感染、注意耳部卫生、增强体质来预防。
病因方面
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患急性中耳炎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容易迁延为慢性。成人若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未及时治愈,也可能使急性中耳炎转为慢性。例如,儿童感冒后引发急性中耳炎,若未积极治疗,炎症持续刺激中耳结构,就可能发展为慢性中耳炎。
感染因素: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反复的细菌感染会导致中耳黏膜反复发炎,进而引发慢性病变。比如,长期处于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的人群,更容易接触到这些致病菌,增加患慢性中耳炎的风险。
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通道,若其功能出现问题,如咽鼓管狭窄、阻塞等,会影响中耳的通气和引流,使中耳容易发生感染并转为慢性。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鼻黏膜水肿,可能累及咽鼓管,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增加慢性中耳炎的发病几率。
临床表现方面
耳部症状
耳流脓:是常见症状,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黏液性脓一般较稀薄,黏脓性脓稍稠,脓性脓较为浓稠。儿童患者耳流脓时可能表现为反复流黄脓,气味可能有异味。
听力下降:程度不一,轻者可能仅感觉听力稍有减退,重者可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呼唤声反应迟钝,看电视时音量开得比正常人大等。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嗡嗡”声等。
全身症状:一般不如急性中耳炎明显,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发热、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在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如发热体温可较高,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
诊断方面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可观察到鼓膜穿孔、增厚、内陷等情况。鼓膜穿孔时可见穿孔处有脓液流出或有残留的脓性分泌物。儿童进行耳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听力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等,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对于儿童,可能需要采用行为测听等特殊的听力检查方法来准确评估其听力情况。
颞骨CT检查:有助于了解中耳乳突内是否有骨质破坏、听小骨是否受累等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是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相结合。局部用药可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但儿童使用时需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浓度等。全身用药主要是在急性期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儿童用药需考虑其年龄和体重等因素。
手术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效、中耳有肉芽或胆脂瘤形成等情况时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鼓膜修补术、乳突根治术等。儿童进行手术时,需要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预防方面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感冒、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疾病,避免炎症蔓延至中耳。儿童在感冒流行季节要注意防护,如佩戴口罩等,减少感染机会。
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但要避免随意挖耳,防止损伤外耳道皮肤和鼓膜。给儿童洗澡、洗头时要注意避免水流入耳内,如有水流入,可将头部偏向进水侧,轻拉耳垂,使水流出,然后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干。
增强体质: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