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会引发疼痛、肿胀、弹响、交锁和活动受限等症状,疼痛多在膝内侧或外侧间隙,活动时加重;肿胀因膝关节内出血、渗出等炎症反应致液体增多;弹响是破损半月板与膝关节结构摩擦碰撞产生;交锁是损伤半月板嵌入阻碍屈伸;活动受限由多种症状共同导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长期相关病史人群症状更明显。
机制:半月板本身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当半月板发生损伤时,损伤的半月板会刺激周围的神经组织,同时,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损伤的半月板与周围结构发生摩擦、挤压等,进一步引发疼痛。
肿胀
具体表现:受伤后的膝关节往往会出现肿胀现象。肿胀程度可轻可重,轻度肿胀可能仅表现为膝关节周围组织稍显饱满,重度肿胀则可能使膝关节明显膨隆,皮肤发亮。儿童由于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半月板损伤后肿胀可能也较为明显,且可能因肿胀导致活动受限更为突出;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膝关节退变等基础问题,半月板损伤后肿胀恢复相对较慢。有膝关节既往病史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肿胀可能会更严重,因为其膝关节的局部环境已经存在一定的病理改变。
机制:半月板损伤会导致膝关节内的出血、渗出等炎症反应,使得膝关节内的液体增多,同时,损伤引起的局部炎症刺激血管,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渗出到膝关节周围组织,从而引起肿胀。
弹响
具体表现:患者在屈伸膝关节时,可能会听到膝关节内有弹响声音。弹响可以是清脆的单声弹响,也可以是连续的弹响。不同个体的弹响表现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在特定的屈伸角度下出现弹响。儿童发生半月板损伤时,弹响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因为儿童的表述能力和对自身身体感觉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而成年人能较清晰地感知到弹响的发生。对于有长期膝关节过度活动病史的人群,如运动员等,半月板损伤后弹响可能更为常见,因为其膝关节长期处于高负荷运动状态,更容易出现半月板损伤及弹响。
机制:半月板损伤后,破损的半月板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会与股骨髁、胫骨平台等结构发生摩擦、碰撞,从而产生弹响。
交锁
具体表现: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出现卡住、不能屈伸的情况,称为交锁。患者会感觉膝关节像被锁住一样,无法正常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动作,如屈伸、旋转膝关节等,才能使膝关节恢复活动。这种情况在行走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发生,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困扰。儿童发生交锁现象相对较少见,因为儿童的半月板损伤程度可能相对较轻,或者其膝关节的稳定性相对较好;老年人由于膝关节退变等原因,半月板损伤后交锁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有膝关节不稳定病史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交锁的风险更大,因为其膝关节的结构稳定性已经受到影响。
机制:损伤的半月板部分嵌入股骨髁与胫骨平台之间,阻碍了膝关节的正常屈伸活动,从而导致交锁现象的发生。当膝关节处于某种特定的位置时,嵌入的半月板可能会自行解脱,交锁现象也随之缓解。
活动受限
具体表现:由于疼痛、肿胀、弹响、交锁等症状的存在,患者的膝关节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不能正常屈伸膝关节,上下楼梯、深蹲等动作难以完成。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活动受限的程度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下地行走、患肢不敢负重等;老年人可能因活动受限导致日常生活自理困难,如穿衣、洗澡等活动受到影响。对于长期从事需要大量膝关节活动工作的人群,如舞蹈演员等,半月板损伤后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职业活动。
机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活动受限,疼痛使得患者不敢活动膝关节,肿胀影响了膝关节的正常屈伸幅度,弹响和交锁进一步阻碍了膝关节的正常运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