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肝由长期大量饮酒致肝脏病变,发病机制与酒精代谢产生乙醛致肝细胞损伤等有关,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进展后有相应症状,诊断依饮酒史等,治疗需戒酒等,预防要避免长期大量饮酒;脂肪肝因多种原因致肝细胞脂肪堆积,发病机制多样,临床表现症状较轻,诊断结合相关因素,治疗针对病因等,预防要健康生活方式等;特殊人群中孕妇、儿童、老年人有各自相关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酒精肝: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肝细胞毒性,可导致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等。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如男性每天饮酒折合酒精量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持续5年以上,就容易引发酒精肝。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见原因包括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快速减重、营养不良等。例如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游离脂肪酸过多,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就容易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营养不良时,蛋白质缺乏,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脂肪转运障碍,也会引起脂肪肝。
二、临床表现
酒精肝: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黄疸、腹水、下肢水肿等肝硬化表现。
脂肪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可能有肝肿大。一般来说,脂肪肝患者的症状相对较轻,且与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三、诊断方法
酒精肝:诊断主要依据饮酒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饮酒史是重要依据,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等,肝脏B超或CT检查可发现肝脏脂肪变性等改变,肝脏活检是诊断酒精肝的金标准,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脂肪肝:诊断同样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于有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人群,需考虑脂肪肝可能。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GGT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肝脏B超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等,肝脏活检也可用于确诊,但同样多在必要时进行。
四、治疗与预防
酒精肝:治疗首先是戒酒,这是关键措施。同时进行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等。对于有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保肝药物。预防上最重要的是避免长期大量饮酒,男性每周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40克(相当于50度白酒不超过280毫升),女性不超过70克(相当于50度白酒不超过140毫升)。
脂肪肝: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如肥胖性脂肪肝需控制体重,通过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糖尿病性脂肪肝需控制血糖等。同时进行饮食调整,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当运动。预防上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五、特殊人群情况
孕妇:酒精肝在孕妇中较为罕见,但孕妇若饮酒也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而脂肪肝在孕妇中可能因孕期营养过剩等因素发生,孕妇出现脂肪肝可能危及自身和胎儿生命,需特别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营养过剩。
儿童:儿童酒精肝非常少见,多因过量饮酒导致,需避免儿童接触酒精。儿童脂肪肝多与肥胖等因素有关,要关注儿童的体重和饮食情况,引导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肥胖。
老年人:老年人酒精肝可能因肝脏代谢功能减退,饮酒后更易损伤肝脏。老年人脂肪肝可能与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相关,且老年人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和生活方式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