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急性炎症,儿童高发,由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引起,有全身和耳部症状,通过耳部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控制感染、缓解症状和局部治疗,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和纠正不良习惯预防。
一、定义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炎症,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儿童,尤其是2-6岁的儿童,成人也可发病。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中耳,引发炎症。儿童的咽鼓管短、宽且直,病原体更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也可引起急性中耳炎,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病毒感染可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影响其引流功能,从而引发中耳炎症。
2.其他因素
咽鼓管功能障碍:腺样体肥大、腭裂等疾病可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使中耳内的分泌物难以排出,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例如,腺样体肥大的儿童,腺样体组织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和引流。
免疫力低下: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也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增加患急性中耳炎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成人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轻度发热、乏力等。
2.耳部症状
耳痛:突然发生的耳痛,儿童常表现为抓耳、哭闹,婴儿可能表现为频繁摇头。成人则可主诉耳部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在吞咽、咳嗽时耳痛可加重。
听力下降:患者可感觉听力减退,伴耳鸣。部分患者在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
耳漏:鼓膜穿孔后,可出现外耳道流脓,初期为血性分泌物,随后变为脓性分泌物。
四、诊断
1.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膨隆,正常的鼓膜标志不清。若鼓膜穿孔,可见穿孔处有脓液搏动,或有脓性分泌物从穿孔处流出。
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可显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声导抗测试可发现鼓室压力图呈B型或C型,提示中耳有积液。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
病原体检测:可取外耳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致病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五、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一般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如考虑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等药物;若考虑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呋辛等。
2.缓解症状
止痛:耳痛明显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疼痛症状。
改善咽鼓管功能:可使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同时,可进行咽鼓管吹张等治疗,促进中耳通气引流。
3.局部治疗
鼓膜穿孔前,可用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以免腐蚀鼓膜。鼓膜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合理喂养儿童,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摄入。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若儿童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应积极治疗,防止感染蔓延至中耳。
3.纠正不良习惯
教育儿童不要随意挖耳,防止损伤外耳道及鼓膜。对于儿童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应及时治疗,避免影响咽鼓管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