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黏膜病变的炎性疾病,发病与LES功能障碍等有关,有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可通过内镜等检查诊断,需与心绞痛等鉴别,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及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预后较好,儿童患者经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需关注生长发育。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的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障碍,导致抗反流屏障失效,使得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此外,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也参与其发病过程。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并无本质差异,但儿童可能因食管下括约肌发育未完善等因素更易发病;有肥胖病史者,因腹内压增高,会增加反流风险。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烧心: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患者可在夜间入睡时被烧心感惊醒。不同年龄人群烧心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家长仔细观察其是否有哭闹、拒食等与烧心相关的异常表现。
反流:患者可感觉有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或口腔,反流物多呈酸性,如反流物含胆汁则呈苦味。
2.非典型症状
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等,类似心绞痛,易被误诊为冠心病。但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胸痛与体力活动关系不大,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缓解,而进食、卧位等可诱发或加重。
吞咽困难:可为间歇性吞咽困难,当食管痉挛或狭窄时可出现持续性吞咽困难。儿童若存在吞咽困难,可能影响进食量,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
三、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
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糜烂、溃疡、狭窄等,并能进行活检以排除其他病变。不同年龄段患者内镜操作要求相似,但儿童需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24小时食管pH监测
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了解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情况,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价值。该检查适用于有典型烧心和反流症状但内镜检查阴性的患者。
3.食管钡餐造影
可观察食管的蠕动情况、有无龛影等,但敏感性较内镜检查低,主要用于不愿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
四、鉴别诊断
1.心绞痛:心绞痛多由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疼痛性质为压榨性、闷痛,持续时间多为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而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胸痛与上述特点不同,通过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谱等可鉴别,心电图一般无心肌缺血改变,心肌酶谱正常。
2.贲门失弛缓症: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食管钡餐造影可见食管下端呈鸟嘴样狭窄,内镜检查可见食管扩张,贲门不能松弛。而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有食管黏膜炎症等表现,可与之鉴别。
五、治疗原则
1.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以减少夜间反流。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调整患儿睡眠体位,保证安全舒适。
饮食: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可降低LES压力的食物;避免餐后立即平卧。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符合其营养需求,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遵循上述饮食原则。
2.药物治疗
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等,但需注意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剂量,且要考虑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
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评估。
六、预后
大多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控制,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发作,尤其是存在持续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者。儿童患者经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需注意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