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的细菌性感染疾病,由细菌侵入引起,局部皮肤损伤、潮湿及全身免疫力低下等是病因,有耳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通过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以控制感染、清洁干燥外耳道等为主,可通过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正确挖耳、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一、定义
细菌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的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侵入外耳道引起炎症反应。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二、病因
1.外耳道局部环境因素
皮肤损伤:挖耳、异物损伤、剧烈搔抓等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例如,儿童如果经常不自觉地挖耳,就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成年人在进行耳部清洁时方法不当,也可能造成皮肤损伤从而诱发感染。
湿度增加:游泳、洗澡后外耳道积水,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比如,游泳爱好者如果游泳后没有及时将外耳道的水擦干,就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长期处于潮湿工作环境的人群,外耳道也更容易受细菌感染。
2.全身因素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包括外耳道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免疫力逐渐衰退,也相对更容易患上细菌性外耳道炎。儿童如果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或营养不良等情况,导致免疫力低下,也易受细菌侵袭引发外耳道炎症。
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贫血、慢性肾炎等疾病,会影响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使外耳道局部的抵抗力降低,增加细菌感染的几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耳痛:多数患者会出现耳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跳痛等。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因为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但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提示耳部不适。例如,急性细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耳痛较为明显,在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可加重。
耳内分泌物增多:外耳道会有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分泌物的量和性质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分泌物可能会堵塞外耳道,导致听力下降。
瘙痒:部分患者会有外耳道瘙痒感,但由于搔抓等可能会加重炎症和损伤。
2.体征
外耳道皮肤红肿:检查时可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严重时可出现糜烂。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炎症反应可能相对更明显,红肿情况可能更为显著。
鼓膜情况:一般鼓膜不受累,但如果炎症蔓延至中耳,可能会出现鼓膜充血等改变。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耳部症状出现的时间、是否有挖耳史、游泳史等,了解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2.耳部检查:通过耳镜检查外耳道,观察外耳道皮肤的红肿、分泌物情况等。对于儿童,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耐心,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导致检查不配合。
3.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分泌物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致病菌种类,指导临床用药。例如,通过分泌物涂片可以初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等情况,细菌培养则能准确确定是哪种细菌感染,并通过药敏试验了解细菌对哪种抗生素敏感,有助于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
五、治疗
主要是控制感染,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滴耳液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药物流入中耳引起不适。同时,要积极治疗全身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如果患者疼痛明显,可适当给予止痛对症处理,但儿童用药需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健康的药物。
六、预防
1.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游泳、洗澡后及时将外耳道的水擦干,可使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儿童在洗澡后更要注意耳部护理,避免水分残留。
2.正确挖耳:不要频繁挖耳,挖耳时要使用干净、柔软的工具,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成年人要教育儿童不要随意挖耳。
3.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以降低外耳道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