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是肌肉和筋膜无菌性炎症反应,可发生多部位,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相应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有特点,治疗以非药物为主;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发病于肩关节及周围组织,有典型症状,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治疗分阶段,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女性、老年人在相关病症中各有不同需注意的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如颈肩背部、腰部等。其发病与肌肉过度劳损、受寒、创伤等因素有关。例如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肩部肌肉反复牵拉,容易引发颈肩背部筋膜炎。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主要发病部位是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等软组织。多发生于50岁左右人群,又称为“五十肩”,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发病与肩关节退变、慢性劳损、外伤后治疗不当等因素相关。
二、症状表现
筋膜炎:局部会有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有时可触及皮下结节等。以颈肩背部筋膜炎为例,患者常感颈肩部弥漫性疼痛,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疼痛加重,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劳累后又加重,查体时可发现局部肌肉紧张,有压痛性结节。不同部位的筋膜炎症状表现虽有差异,但基本都围绕疼痛及肌肉相关异常展开。
肩周炎:典型症状为肩关节疼痛,疼痛可逐渐加重,昼轻夜重,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最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脸、背手等。例如患者无法将手臂举过头顶去整理头发,穿衣时手臂后伸困难等。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筋膜炎:X线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可能仅显示软组织稍有肿胀等非特征性改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发现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有水肿、渗出等炎症表现,但无明显的肩关节或其他关节结构的形态改变。
肩周炎: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肩关节骨质疏松,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有钙化影;MRI检查可发现肩关节囊增厚、肩关节腔积液、肩袖损伤等情况,能更清晰地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
四、治疗原则
筋膜炎:治疗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热敷、按摩、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对于慢性筋膜炎,还可进行康复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例如颈肩背部筋膜炎患者可进行颈部和肩部的伸展、旋转等康复运动。
肩周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肩部保暖、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画圈运动等)、理疗等,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期若保守治疗无效,且肩关节功能受限严重,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肩关节松解术等。不同病程阶段的肩周炎患者治疗侧重点不同,早期注重功能保护和恢复,后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治疗方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较少发生筋膜炎和肩周炎,但若有长期不良姿势导致肌肉劳损等情况也可能引发类似问题。儿童出现相关症状时,应避免过度使用相关部位,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纠正不良姿势、适当进行轻柔的伸展活动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需谨慎,尽量避免使用成人的非甾体抗炎药等。
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肌肉、关节等状态,更容易出现肌肉劳损等情况,发生筋膜炎的风险可能增加。女性患肩周炎时,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时期的身体状况,如孕期用药需格外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生理期时注意肩部保暖和休息等。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关节等组织退变,是筋膜炎和肩周炎的高发人群。老年人患筋膜炎时,康复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患肩周炎时,手术治疗风险相对较高,更应注重早期保守治疗,通过合理的功能锻炼和理疗等改善肩关节功能,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糖尿病等,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康复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