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食管炎的诊断需从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食管24小时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等多方面进行。症状评估要考虑年龄、生活方式及症状特点;体格检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和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内镜检查可直观观察食管黏膜病变及明确严重程度;食管24小时pH监测能明确有无过度酸反流;食管压力测定可了解食管动力情况。
一、症状评估
1.常见症状询问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慢性食管炎患者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慢性食管炎可能表现为进食困难、呕吐、拒食等,而成人多有烧心、反酸、吞咽疼痛或吞咽困难等症状。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加重烧心等症状的出现频率。
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吸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慢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患者这些生活方式情况,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食管黏膜的状态,进而影响症状表现。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患者,其慢性食管炎的发生概率相对更高,在评估症状时要重点询问既往病史情况。
症状特点:烧心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反酸是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达口咽部,口腔有酸性物质;吞咽疼痛可为刺痛或灼痛,吞咽困难可为间歇性,严重时呈持续性。
二、体格检查
1.一般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慢性食管炎患者可能因长期进食不适出现营养不良,观察患者的体型、皮肤黏膜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指标是否正常,因为慢性食管炎可能影响营养吸收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检查腹部情况,慢性食管炎常与胃食管反流相关,通过触诊腹部了解有无压痛等情况,但腹部体征可能不特异。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若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等一般情况,慢性食管炎患者长期用药等情况可能影响肝肾功能,通过生化检查监测。如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的患者,需监测肝功能指标。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等相关,而胃食管反流病是慢性食管炎的常见病因之一,所以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可能会对慢性食管炎的病情控制产生影响。
四、内镜检查
1.内镜直观观察
内镜是诊断慢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狭窄等表现。能明确食管炎的严重程度,根据洛杉矶分类法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A-D级,A级为食管黏膜有1个或1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长径<5mm;B级为食管黏膜破损长径>5mm,但无融合;C级为食管黏膜破损有融合,但<75%食管周径;D级为食管黏膜破损融合,≥75%食管周径。
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要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操作需轻柔,避免对儿童食管黏膜造成额外损伤。成人进行内镜检查前需做好禁食等准备工作,以保证检查视野清晰。
五、食管24小时pH监测
1.监测原理及意义
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约5cm处,连续监测24小时食管内pH值变化,可明确有无过度酸反流,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量化指标,对于慢性食管炎的诊断及病因评估有重要价值。能帮助判断食管黏膜暴露于胃酸的时间,从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
六、食管压力测定
1.测定食管动力情况
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体部压力等,了解食管动力状态。慢性食管炎患者常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等食管动力异常情况,通过食管压力测定可以辅助诊断,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6mmHg时,易发生胃食管反流,进而导致慢性食管炎。对于老年患者,食管动力可能本身存在生理性减退,在解读食管压力测定结果时需综合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