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康复分早期(1-6周)、中期(6-12周)、后期(12周以后)。早期控制疼痛肿胀、训练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中期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进行平衡本体感觉训练与强化肌肉力量;后期恢复正常活动、开展功能性训练并定期复查评估,不同年龄人群康复需各有注意事项。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例如,术后1周左右可开始进行小范围的膝关节屈伸练习,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活动度应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增加,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对于儿童患者,需由家长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轻柔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因儿童配合度差或用力不当造成二次伤害;老年患者则要更缓慢、轻柔地进行,防止关节周围组织过度牵拉。
肌肉力量训练: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尽量收紧大腿前方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等长收缩训练有助于维持股四头肌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次数,老年患者则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
术后中期康复(6-12周)
关节活动度进一步改善:继续增加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范围,可在无痛范围内进行主动屈膝练习,如坐在床边,让小腿自然下垂,利用重力辅助增加屈膝角度,但要注意速度缓慢,避免突然用力。同时可进行靠墙静蹲练习,背靠墙,屈膝呈30-60度角,保持3-5分钟,逐渐增加保持时间,每次练习3-4组,每天2-3次。对于儿童患者,靠墙静蹲时间不宜过长,可根据其体力适当缩短;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摔倒。
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进行平衡板或平衡垫上的训练,如站在平衡板或平衡垫上,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也可进行单腿站立练习,患侧腿尽量保持伸直,单腿站立,从能坚持几秒逐渐增加到几分钟,左右腿交替进行。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再次损伤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在训练时需注意安全,儿童需有成人陪同保护,老年患者要选择稳定的支撑物辅助。
肌肉力量强化:进行直腿抬高训练,仰卧位,患腿伸直,慢慢抬高至离床面15-30厘米,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随着恢复情况好转,可逐渐增加抬腿高度和训练强度。对于年轻且恢复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直腿抬高的难度,如在脚踝处增加小重量沙袋进行训练;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肌肉力量情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劳累。
术后后期康复(12周以后)
恢复正常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强度,开始进行慢走训练,从短距离、慢速度开始,如先在平地上慢走5-10分钟,每天1-2次,然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速度。之后可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先健侧腿先上,患侧腿后下,或者使用扶手辅助,逐渐过渡到患侧腿先上,健侧腿后下,上下楼梯时要注意脚步平稳,避免扭伤。不同年龄人群在恢复正常活动时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儿童要避免长时间行走和剧烈上下楼梯活动,老年患者要选择平缓的楼梯,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膝关节负担加重。
功能性训练:进行跳绳、慢跑等低强度的功能性训练,但要注意运动幅度和强度逐渐增加,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进行一些球类运动的适应性训练,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但要避免剧烈的对抗和急停急转动作。对于儿童患者,功能性训练要选择适合其年龄和身体发育阶段的运动,避免参与过于激烈的运动项目;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关节功能和心肺功能情况谨慎选择功能性训练项目,确保运动安全。
定期复查与评估:术后12周以后仍需定期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等评估膝关节恢复情况,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恢复状况等综合因素给出个性化的康复建议,例如对于年轻且恢复良好的患者可能会适当增加一些竞技性运动的适应性训练,而对于老年患者可能更注重维持膝关节的日常功能和防止退变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