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O)、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三种治疗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大多数有移位的骨折,需选合适切口、复位固定,术后要康复训练并观察并发症;MIPO适用于部分移位不严重者,切口小、损伤少,术后恢复相对快;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用于严重开放性等骨折,要置入固定针调整固定,术后需防控感染,后期视情况进一步处理,不同年龄患者在各阶段需考虑自身特点。
一、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适应证:适用于大多数有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关节面塌陷、移位明显或合并韧带损伤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需综合评估其骨折严重程度、全身状况等。例如,年轻患者一般更适合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以恢复关节功能;而老年患者若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2.手术步骤
切口选择: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前外侧、前内侧或联合切口等。前外侧切口常用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可较好地暴露外侧平台;前内侧切口用于内侧平台骨折的暴露。
骨折复位:通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暴露骨折部位,利用撬拨、牵引等方法恢复胫骨平台的关节面平整和骨折端的对位对线。对于关节面塌陷的部分,可采用植骨等方法恢复其高度。
内固定物选择与植入: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如钢板(如锁定钢板等)、螺钉等。将内固定物植入,固定骨折端,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以利于骨折愈合和后期关节功能恢复。
3.术后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等被动活动,避免关节粘连,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主动活动度训练。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牵拉影响骨折愈合;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循序渐进。
并发症观察: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感染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术后护理等有关,需保持伤口清洁;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术后活动减少等因素相关,可通过早期活动、弹力袜等措施预防。
二、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O)
1.适应证:适用于部分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骨折移位相对不严重,且希望减少手术创伤的患者。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对手术创伤耐受能力较低的患者可能更具优势,例如老年体弱患者。
2.手术步骤
切口选择:通过较小的切口,利用经皮穿刺的技术插入接骨板。切口通常较小,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骨折复位与接骨板植入:在影像增强器的引导下,进行骨折复位,然后将接骨板通过小切口植入合适位置,利用螺钉固定接骨板与骨折端。这种方法对软组织的剥离较少,有利于减少术后软组织损伤相关的并发症。
3.术后特点
恢复相对较快:由于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小,术后患者疼痛相对较轻,肿胀恢复也较快,有利于早期康复训练的开展。但同样需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合理安排,不同年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考虑其自身的机体恢复能力。
三、外固定支架固定术
1.适应证:主要用于严重的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以及一些不适合立即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对于受伤早期软组织肿胀明显的患者,外固定支架可作为临时固定措施,待肿胀消退后再根据情况进一步处理。例如,对于车祸伤导致的严重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在急诊时可能先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初步固定。
2.手术步骤
固定针置入:在骨折部位的适当位置置入固定针,通过外固定支架的连接杆将骨折端固定,保持骨折的基本对位对线。
调整与固定:根据骨折复位情况调整外固定支架的位置和张力,确保骨折端稳定。
3.术后管理
感染防控:由于外固定支架有贯穿皮肤的固定针,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需严格保持固定针处皮肤的清洁,定期换药。不同年龄患者皮肤的抵抗力不同,儿童皮肤较娇嫩,更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老年患者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弱,也需加强护理。
后期处理: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考虑更换为内固定等进一步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