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是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其常见病因包括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布加综合征。肝硬化由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而来,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门静脉血栓形成因门静脉血流受阻致压力升高,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布加综合征由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引起,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
发病机制:各种慢性肝病,如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等,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进而引起肝内血管床受压、扭曲、闭塞,使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据统计,约60%-80%的食管静脉曲张由肝硬化引起。例如,长期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随着病情发展,肝脏逐渐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引发食管静脉曲张。
年龄因素:肝硬化的发病年龄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乙肝肝硬化多见于中青年,丙肝肝硬化发病年龄相对较晚。一般来说,年龄越大,肝脏长期受到损伤的风险越高,发生肝硬化进而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性别因素:在肝硬化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性别差异相对不显著,但男性在乙肝感染等病因导致肝硬化的比例上可能略高于女性。不过,这一差异对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影响相对较小,主要还是取决于肝脏本身的病变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的重要原因,男性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患酒精性肝硬化进而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明显增加。此外,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因素可能加重脂肪肝的进展,脂肪肝进一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也会引发门静脉高压和食管静脉曲张。
病史因素:有慢性肝病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如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活跃但未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丙肝患者未接受抗丙肝病毒治疗等,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从而引发食管静脉曲张。
门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使门静脉压力升高。原发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见于胰腺炎、腹部创伤等情况。例如,急性胰腺炎患者由于胰酶释放等原因,可能诱发门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引起门静脉高压和食管静脉曲张。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但不同病因导致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在年龄分布上有一定特点。例如,由腹部创伤引起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有外伤史的人群,年龄无特定倾向性;而由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原发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液的凝血-抗凝平衡可能发生改变,容易出现高凝状态。
性别因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各年龄段、各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病。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血流缓慢,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例如,一些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若未及时进行适当的活动,就可能增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引发食管静脉曲张。
病史因素:有胰腺炎病史、腹部创伤病史或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基础疾病(如骨髓增殖性肿瘤等)的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从而更容易引起食管静脉曲张。
布加综合征
发病机制:布加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其病因包括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高凝状态、肿瘤压迫等。例如,先天性下腔静脉膜性狭窄或闭塞可导致肝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门静脉高压和食管静脉曲张。
年龄因素:布加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先天性因素导致的布加综合征多见于青少年,而由肿瘤压迫等后天因素引起的布加综合征则多见于中老年人。
性别因素:布加综合征的发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各年龄段、各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病。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服用某些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人群,如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可能因血液高凝状态增加布加综合征的发病风险,进而引发食管静脉曲张。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与布加综合征的发生有关,但相对较少见。
病史因素:有血液高凝状态相关疾病病史(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或腹部肿瘤病史的患者,发生布加综合征的风险较高,从而容易引起食管静脉曲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