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肿性痤疮是痤疮中严重类型,与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有关,有特定临床表现,通过病史和典型表现诊断,需与聚合性痤疮等鉴别,对不同人群有影响,青少年要注意皮肤清洁等,成年女性经期前后可能加重,成年男性要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皮脂腺分泌: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或雄、雌激素水平失衡,会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皮脂为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基础,过多的皮脂分泌是囊肿性痤疮发病的重要起始因素。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人群,由于内分泌的变化,更容易出现皮脂腺分泌异常的情况,从而增加患囊肿性痤疮的风险。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会导致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阻塞,进而影响皮脂的正常排出,形成微粉刺。这种角化异常在囊肿性痤疮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它使得皮脂在毛囊内积聚,为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并且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发生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但青春期人群由于内分泌的不稳定,相对更易出现该问题。
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后者使皮脂排泌受阻,当皮脂、角质栓等堆积在毛囊口时即形成粉刺。同时,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一些酶和炎症介质会引发毛囊周围的炎症反应,导致囊肿、结节等损害的形成。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在油脂分泌旺盛的人群中更易滋生,而青春期人群往往油脂分泌相对较多,所以更易受其影响。
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肿,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触之有波动感,颜色可呈正常肤色、暗红色或紫红色。囊肿内含有混浊的脓性或血性液体。破溃后会形成窦道,且容易遗留瘢痕,这对患者的外观影响较大。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都可能出现这些皮肤损害,但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因为青春期的内分泌变化更易引发相关病理改变。
好发部位:通常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颊部、额部,也可累及颈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面部对于外观影响较大,所以面部出现囊肿性痤疮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这些部位的皮脂腺分布情况相似,所以好发部位较为一致。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皮肤状况变化等情况,再结合面部等部位出现的囊肿、结节、窦道、瘢痕等典型表现来确诊。例如,患者如果青春期起病,面部等部位有上述特征性的皮肤损害,基本可诊断为囊肿性痤疮。
鉴别诊断:需要与聚合性痤疮等其他类型的痤疮相鉴别。聚合性痤疮也有多个结节、囊肿等损害,但聚合性痤疮的损害更为严重,常形成巨大的结节性斑块,且炎症反应更为广泛。此外,还需与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相鉴别,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好发于面部,损害为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结节,呈半球形或略扁平,颜色为淡红色或褐色,病理表现有其特异性,可通过病理检查等进行鉴别。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青少年人群: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面部出现囊肿性痤疮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导致自卑、焦虑等情绪。家长和学校应给予关心和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疾病,同时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痤疮,以免加重炎症和遗留瘢痕。青少年自身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熬夜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加重皮脂腺分泌异常。
成年女性人群:部分成年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后囊肿性痤疮可能会加重,这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成年女性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因为精神压力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护肤品,避免使用过于油腻的化妆品,以免堵塞毛孔。
成年男性人群:成年男性患囊肿性痤疮也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皮脂。另外,要注意规律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也可能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平衡,不利于囊肿性痤疮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