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儿童,因儿童咽鼓管特点致病原体易侵入。病因有感染(细菌、病毒)和咽鼓管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耳部(耳痛、听力下降)和全身(发热等)症状及耳部体征。诊断靠病史症状询问、耳部检查、听力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和对症治疗。预防要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接触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
一、急性中耳炎的定义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儿童,尤其2-6岁儿童更为多见,这与儿童咽鼓管短、宽且直,呈水平位等解剖生理特点有关,使得病原体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进而经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炎症;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也较为常见,在儿童群体中易导致急性中耳炎的发生。
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先引起上呼吸道炎症,然后炎症蔓延至咽鼓管,累及中耳,引发急性中耳炎。
2.咽鼓管功能障碍:儿童咽鼓管相对较短、宽且直,当儿童患感冒、腺样体肥大等疾病时,易引起咽鼓管黏膜肿胀,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使得中耳内的分泌物引流不畅,从而容易发生感染,引发急性中耳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耳部症状:
耳痛:儿童患者常表现为哭闹、搔抓耳朵,婴儿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成人患者则可主诉耳部剧烈疼痛,在吞咽、咳嗽时疼痛可加重。
听力下降:患者可感觉听力减退,部分患者可伴有耳鸣。这是因为中耳内炎症导致传音结构受到影响,声音传导受阻。
全身症状:
发热:体温可升高,儿童患者体温升高较为明显,可达到38-40℃,甚至可能出现高热惊厥;成人患者也可有发热,但一般体温升高幅度相对儿童较小。
其他:还可伴有畏寒、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
2.体征
耳部检查:可见鼓膜充血、膨隆,正常鼓膜的光泽消失,活动度降低。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鼓膜可能会穿孔,穿孔后可见脓液流出。
四、诊断
1.病史和症状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史、耳部症状出现的时间等;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如耳痛、发热等情况。
2.耳部检查:通过耳镜检查鼓膜的情况,如鼓膜是否充血、膨隆、穿孔等。
3.听力检查:可进行纯音听阈测试等,了解患者的听力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听力下降及听力下降的程度。
4.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2.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必要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但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
3.对症治疗
止痛:对于耳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但需注意儿童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退热:对于发热患者,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退热(儿童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的方法降低体温。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对于成人,也应保持均衡的饮食,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适当运动:儿童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成人也应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通过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成人也应注意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儿童和成人都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等。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如果儿童患有腺样体肥大等上呼吸道疾病,应积极进行治疗,以减少对咽鼓管功能的影响,降低急性中耳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