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三踝骨折是涉及内踝、外踝和后踝三块踝骨同时骨折的踝关节损伤,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X线、CT等检查诊断,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之分,康复护理中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护理需关注多方面要点。
1.解剖基础相关
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和距骨构成,内踝是胫骨远端内侧的骨性突起,外踝是腓骨远端的骨性结构,后踝是胫骨远端后面的部分。当受到较大暴力时,比如高处坠落、严重车祸等情况,力量传导至踝关节,就可能导致内、外、后三踝同时发生骨折。
2.临床表现
症状: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肿胀,踝关节活动受限,不能正常行走,严重时局部可能有淤血、畸形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在疼痛耐受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骨折带来的基本症状是相似的。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的柔韧性等特点,骨折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不同,比如儿童骨折可能移位相对不那么明显,但也会出现相应的肿胀、疼痛和活动障碍;女性患者在受伤后可能因心理等因素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可能有个体差异,但不影响骨折本身的病理表现。有既往踝关节病史的患者,再次受伤发生左三踝骨折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且恢复过程可能受到既往病史的一定影响。
体征:医生查体时可发现踝关节压痛明显,可能触及骨擦感或异常活动,踝关节稳定性遭到破坏,抽屉试验等检查可能出现异常表现。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以初步显示左三踝骨折的部位、骨折线走向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通过正位和侧位X线片,能够大致判断内踝、外踝和后踝骨折的情况。
CT检查:对于骨折的细节显示更为清晰,能够明确骨折块的大小、移位方向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尤其是后踝骨折的情况,CT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后踝骨折块是否累及胫骨负重关节面等重要结构,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者的CT表现可能因骨骼发育等情况有一定不同,比如儿童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CT表现与成人有差异;对于有基础疾病影响骨骼代谢的患者,CT显示的骨折情况可能也会有相应特点。
4.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骨折移位不明显、关节面破坏较轻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固定时间一般较长,通常需要6-8周左右,在此期间需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肿胀、疼痛以及骨折愈合情况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固定要求和恢复速度可能不同,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固定也需要保证合适的稳定性;老年患者可能因为骨质情况等因素,固定期间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手术治疗: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不平整等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一般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块固定。手术时机一般建议在受伤后1-2周内进行,此时局部肿胀相对容易控制,手术效果相对较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手术需要考虑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材料和手术方式;女性患者如果有特殊的身体状况,如妊娠相关情况(但左三踝骨折一般非妊娠相关紧急情况)等,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安全。
5.康复护理
康复训练: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骨折固定初期,主要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展,逐渐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训练,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训练进度不同,儿童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和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安全、缓慢恢复关节功能为主。
护理要点:对于左三踝骨折患者的护理,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保持固定部位的清洁、干燥,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不同性别患者在护理中可能需要关注的细节略有不同,比如女性患者可能更在意患肢外观恢复对心理的影响,需要加强心理护理;老年患者护理要特别注意生活照料,确保患者舒适,防止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