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可艾灸腹部的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及背部的脾俞穴、胃俞穴等部位,艾灸操作有点燃的艾条进行温和灸、回旋灸的艾条灸,以及有直接灸、间接灸的艾炷灸,艾灸要注意选穴结合个体情况,操作需安全规范,特殊人群谨慎操作,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脾胃虚寒可艾灸的部位
(一)腹部穴位
1.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作用: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艾灸中脘穴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腹胀、纳呆、呕吐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艾灸中脘穴可以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脾胃功能。不同年龄人群艾灸中脘穴时需注意,儿童皮肤娇嫩,艾灸距离要适当远一些,避免烫伤;成年人则可根据耐受程度调整艾灸距离,一般保持在3-5厘米左右,每次艾灸10-15分钟。
2.神阙穴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作用:神阙穴是人体重要穴位,艾灸神阙穴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腹泻、腹痛等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对于女性来说,脾胃虚寒可能会影响月经等情况,艾灸神阙穴也有一定的间接调理作用;男性同样适用,老年人艾灸神阙穴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在艾灸过程中受凉,艾灸时间可相对成年人适当缩短,如每次5-10分钟。
3.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作用:关元穴为小肠之募穴,是人体重要的养生保健要穴,艾灸关元穴能温补元阳,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畏寒肢冷、腹胀、便溏等有改善作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艾灸关元穴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恢复阳气。孕妇要禁忌艾灸关元穴,因为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二)背部穴位
1.脾俞穴
位置: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脾俞穴是脾之背俞穴,艾灸脾俞穴可以健脾和胃,化湿利水。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有调理作用。老年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艾灸脾俞穴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儿童艾灸脾俞穴时要谨慎,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艾灸距离一般保持在2-3厘米,时间不宜过长。
2.胃俞穴
位置: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胃俞穴是胃之背俞穴,艾灸胃俞穴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有改善作用。不同病史的人群,如有胃部旧疾的人,艾灸胃俞穴可以辅助调理脾胃功能,但要注意艾灸时的温度和时间,以自身感觉舒适为准,避免因艾灸不当加重胃部不适。
二、艾灸操作要点
(一)艾条灸
1.温和灸
操作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艾灸时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要注意保暖。
2.回旋灸
操作方法:艾条点燃后,在穴位上方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这种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腹部艾灸时可采用回旋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不同年龄人群在回旋灸时要注意控制艾条移动的速度和距离,儿童移动速度可稍快,距离稍远,避免局部过热。
(二)艾炷灸
1.直接灸
操作方法: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点燃施灸,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无瘢痕灸适用于脾胃虚寒症状较轻的人群,每次可灸3-5壮,每壮艾炷燃尽后,除去灰烬再换炷施灸。但要注意,皮肤过敏者不宜采用直接灸。对于儿童,一般不建议采用直接灸,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2.间接灸
操作方法: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如隔姜灸、隔盐灸等。隔姜灸是将鲜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神阙穴等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热时更换艾炷。隔盐灸是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上置艾炷施灸,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等脾胃虚寒急症,但孕妇禁用。不同年龄、病史的人群在进行间接灸时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如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在隔姜灸时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防止烫伤。
总之,脾胃虚寒艾灸选穴需根据具体症状和个体情况综合考虑,艾灸操作要注意安全和规范,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要谨慎操作,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艾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