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是常见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病因有肌肉劳损、外伤、寒冷潮湿环境、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为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好发于中老年人及特定人群,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药物治疗(物理、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患病需特殊考量。
1.病因
肌肉劳损:长期过度劳累、姿势不良等可导致肌肉、筋膜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如长时间伏案工作、久坐、久站等,容易引发肌筋膜炎。例如,办公室职员由于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坐姿,颈部、肩部肌肉长期紧张,就较易患上颈肩部肌筋膜炎。
外伤:急性的肌肉拉伤、扭伤等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和恢复,可能会遗留慢性损伤,进而发展为肌筋膜炎。比如运动时突然的肌肉扭伤,若恢复不彻底,就可能引发相应部位的肌筋膜炎。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会使肌肉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容易诱发肌筋膜炎。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员若保暖措施不当,就容易出现腰部肌筋膜炎。
免疫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的情况,自身免疫系统对肌肉、筋膜组织产生异常反应,从而导致炎症发生。
2.临床表现
疼痛:是肌筋膜炎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酸痛、胀痛或刺痛等,疼痛部位较为固定,且常在特定的触发点处有明显压痛,按压触发点可引起局部疼痛并向远处放射。例如,腰背部肌筋膜炎患者,在腰背部特定的肌肉附着点处按压时,会感到疼痛,且疼痛可能会向臀部、下肢等部位放射。
肌肉紧张或痉挛:受累部位的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发硬、条索状改变等。比如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颈部肌肉可能会出现紧张、痉挛,导致颈部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痉挛,患者相应部位的活动会受到限制,如腰部肌筋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弯腰困难,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转头、抬肩困难等。
3.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好发人群: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中患病的比例也逐渐增加。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办公室工作人员、运动员等都是肌筋膜炎的高发人群。
与年龄的关系:中老年人由于肌肉、筋膜等组织逐渐退变,柔韧性和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肌筋膜炎;而年轻人则多因不良生活方式、运动损伤等因素患病。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姿势不正确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肌筋膜炎的发病风险;运动员由于运动强度大,肌肉劳损机会多,也较易患病。
与病史的关系:有肌肉、筋膜外伤史、既往有肌筋膜炎发作史的人群,再次患病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4.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触摸肌肉、筋膜部位,查找压痛的触发点、肌肉紧张或痉挛情况以及活动受限的程度等,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肌筋膜炎。
影像学检查:一般X线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骨骼的病变,如骨折、骨质增生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肌筋膜炎的诊断和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5.治疗与康复
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常见的有热敷、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红外线照射和超声波治疗等能够改善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反应。例如,对于腰背部肌筋膜炎患者,可以每天进行适当时间的腰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
运动疗法: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预防肌筋膜炎的复发。比如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可以进行颈部的伸展、旋转等康复锻炼,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幅度,避免过度运动加重损伤。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由医生选择。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肌筋膜炎相对较少,若儿童出现肌肉相关的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为肌筋膜炎等疾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孕妇患肌筋膜炎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在选择治疗方式和药物时要充分评估风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可优先采用物理治疗等相对安全的方法;老年人患肌筋膜炎时,要注意在康复锻炼过程中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加重,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