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口腔和鼻腔健康可预防牙源性鼻窦炎,需保持口腔卫生,包括正确刷牙和使用牙线;及时治疗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阻生齿等;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实现;避免鼻腔及口腔不良刺激,远离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正确擤鼻;定期进行口腔及鼻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相关问题。
使用牙线: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缝,能清除刷牙难以清洁到的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菌斑。尤其是牙齿排列紧密的人群,牙线的使用更为重要。成年人可每天使用牙线,儿童在家长帮助下使用适合儿童的牙线棒清理牙缝。
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龋齿治疗:一旦发现龋齿,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进行充填治疗。龋齿若不及时处理,病变会进一步发展,细菌可通过牙髓腔累及根尖周组织,甚至引发牙源性鼻窦炎。儿童处于牙齿发育阶段,更应关注龋齿问题,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龋齿尽早治疗。
牙周病治疗:患有牙龈炎、牙周炎等牙周病时,应积极治疗。牙周病会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细菌及其毒素易通过牙周组织蔓延,引发邻近组织感染。成年人应定期进行牙周检查和洁治,维护牙周健康;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等原因更易患牙周病,需加强口腔保健和定期牙周治疗。
阻生齿拔除:对于反复发炎的阻生齿,如智齿阻生引起冠周炎反复发作,应在炎症控制后及时拔除阻生齿,避免炎症扩散引发邻近组织感染,包括牙源性鼻窦炎。青少年及成年人若发现阻生齿且有反复发炎情况,应听从口腔科医生建议考虑拔除。
增强机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例如,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橙子、苹果等),提供维生素C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营养成分;摄入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保证谷物杂粮的摄入,提供碳水化合物等能量来源。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注意均衡饮食,避免挑食、偏食,以满足身体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增强免疫力。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各器官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成年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老年人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儿童则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如在公园玩耍、跑步等,既锻炼了身体又接触阳光,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间接增强免疫力。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更长。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睡眠环境安静、舒适,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避免鼻腔及口腔的不良刺激
远离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对于过敏体质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减少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因为鼻腔炎症可能与牙源性鼻窦炎相互影响。同时,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如吸烟产生的烟雾、工业废气等,这些刺激性物质会刺激鼻腔和口腔黏膜,降低局部黏膜的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成年人应戒烟,在污染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群应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儿童应远离吸烟人群,家长应营造无烟的家庭环境。
正确擤鼻:擤鼻时应注意方法,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应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不正确的擤鼻方法可能会使鼻腔分泌物通过鼻窦开口逆流入鼻窦,引发感染。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应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避免因擤鼻不当导致牙源性鼻窦炎的发生。例如,儿童擤鼻时,家长应给予正确指导,避免其用力过猛。
定期口腔及鼻腔检查
口腔检查:成年人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儿童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潜在的问题,如早期龋齿、牙周病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牙源性鼻窦炎的发生。口腔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查手段,如口腔视诊、探诊、X线检查等,全面了解口腔健康状况。
鼻腔检查:定期进行鼻腔检查,尤其是有鼻腔不适症状或有牙源性鼻窦炎高危因素的人群。鼻腔检查可以发现鼻腔黏膜的炎症、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问题,及时处理鼻腔疾病,减少鼻腔与口腔、鼻窦之间的不良影响。成年人若出现鼻塞、流涕等鼻腔症状应及时就诊检查;儿童若经常鼻塞、流涕,家长应带其到耳鼻喉科进行检查,排查鼻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