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术后康复锻炼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呼吸训练;中期开展卧位腰背肌及坐位平衡训练;后期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各阶段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强度,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锻炼有别。
一、早期(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腰椎骨折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对于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对于老年患者,可在耐受范围内进行。
具体方法:患者在床上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例如,伸直腿部,将腿部肌肉绷紧,坚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4组。同时,也可进行臀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夹紧臀部肌肉,保持相同时间和次数。这种锻炼可以促进肌肉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因为骨折后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等长收缩能维持肌肉的基本功能。
2.呼吸训练
适用人群:所有腰椎骨折患者,无论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如何。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呼吸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呼吸训练尤为重要;对于合并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有助于维持肺部功能。
具体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进行深呼吸,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使腹部凹陷,每次深呼吸持续10-15秒,每分钟进行6-8次,每天训练3-4次。呼吸训练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因为卧床患者容易出现呼吸道分泌物积聚,良好的呼吸训练有助于分泌物排出。
二、中期(术后2-6周)
1.卧位腰背肌锻炼
适用人群:一般情况较好的腰椎骨折患者,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患者需根据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强度。例如,老年患者如果在早期锻炼后身体耐受情况良好,可逐步进行。
具体方法:
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3-5秒后缓慢放下,每次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
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基础上,当患者体力进一步恢复后,可改为双手抱头,以头后枕部和双足跟作为支点,抬起臀部,每次坚持时间和次数与五点支撑法类似。这种锻炼可以增强腰背肌力量,帮助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因为腰背肌力量增强后能更好地支撑腰椎,促进骨折恢复。
2.坐位平衡训练
适用人群:病情稳定、可以坐起的腰椎骨折患者。对于长期卧床后首次坐起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其耐受情况。例如,年龄较大、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坐起时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
具体方法: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保持身体正直,双脚平放在地面,双手放在大腿上,尽量保持坐位平衡,可从短时间保持开始,如每次坚持1-2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次5-10分钟,每天进行3-4次。坐位平衡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为后期站立和行走做准备,因为腰椎骨折后患者需要逐步恢复身体的平衡功能才能进行后续的活动。
三、后期(术后6周以上)
1.站立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恢复较好的患者,对于有骨质疏松、平衡能力较差的患者要谨慎进行。例如,老年女性患者,骨质疏松风险较高,站立时要有人在旁保护。
具体方法:患者先在床边站立,有人在旁保护,开始时可站立1-2分钟,然后逐渐增加站立时间,每次可延长至5-10分钟,每天进行2-3次。站立训练可以适应身体姿势的变化,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因为从卧位到站立位,身体的重力分布发生变化,需要逐步适应。
2.行走训练
适用人群:站立训练耐受良好的患者。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行走训练要根据心功能情况调整速度和距离。例如,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行走时要缓慢,避免快速行走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具体方法:患者在有人陪同下开始行走,开始时行走距离较短,如每次10-20米,然后逐渐增加距离,每次可延长至50-100米,速度要缓慢,保持身体平稳。行走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恢复正常的步态,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整个腰椎骨折恢复锻炼过程中,患者要注意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锻炼强度,如有不适要及时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同时,不同患者由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差异,锻炼的具体进展和强度可能会有所不同,需个体化制定锻炼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