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折护理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伤口护理要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愈合迹象;固定装置护理要针对外固定支架或石膏分别留意相关情况;体位护理要选择合适体位、避免不良体位;肿胀护理可采用物理消肿和功能锻炼促进消肿;康复锻炼护理分早期、中期、后期循序渐进进行;饮食护理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不良饮食。
一、伤口护理
1.保持清洁干燥:定期观察胫骨骨折伤口的情况,确保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如果是开放性胫骨骨折,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伤口换药,避免伤口感染。一般来说,术后早期可能需要每天或隔天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更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防止加重患儿的不适和损伤。
2.观察伤口愈合迹象:关注伤口愈合的进度,正常伤口会逐渐从红肿转为正常肤色,渗液逐渐减少。如果发现伤口有异常,如渗液增多、出现脓性分泌物、红肿范围扩大等,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二、固定装置护理
1.外固定支架或石膏固定
外固定支架:要注意保持外固定支架的清洁,避免支架部位沾染污水等。定期检查支架的固定螺丝等部件是否松动,因为儿童好动,家长需特别留意,防止支架移位影响骨折固定效果。如果是成人患者,也要避免剧烈活动导致支架松动。
石膏固定:观察石膏固定部位的肢体远端血运和感觉,如手指或脚趾的颜色、温度、活动度等。对于儿童,由于其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石膏固定期间要防止石膏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也要防止石膏过松失去固定作用。如果发现患儿手指或脚趾发紫、肿胀明显或感觉麻木等异常,要及时就医。
三、体位护理
1.休息时体位:在休息时,根据骨折的部位和固定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一般建议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以在脚下垫枕头等使患肢抬高。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更换体位,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发生压疮。儿童皮肤更脆弱,更要注意经常查看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2.避免不良体位:要避免患肢长时间下垂,防止加重肿胀。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肢的正确位置,按照骨折复位后的要求保持体位,防止骨折再移位。
四、肿胀护理
1.物理消肿方法:在骨折早期,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局部的冷敷(一般在受伤后24-48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儿童和感觉迟钝的患者更要注意冷敷的温度和时间。48小时后可以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
2.功能锻炼促进消肿: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肌肉的等长收缩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儿童患者的功能锻炼需要在家长和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避免过度锻炼加重损伤。
五、康复锻炼护理
1.早期康复锻炼:骨折早期,主要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和放松。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帮助其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放松训练,每天多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肌肉萎缩。成人患者也可以自行进行,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中期康复锻炼: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锻炼。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患肢关节的屈伸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幅度由小到大,避免暴力活动。儿童患者在进行康复锻炼时,家长要给予耐心引导,鼓励患儿积极配合,但不要强迫患儿进行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活动。
3.后期康复锻炼:骨折接近临床愈合时,要加强患肢的力量训练和负重训练等。但要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评估后逐步进行。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康复锻炼,以恢复患肢的功能。
六、饮食护理
1.营养均衡: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有助于骨折的修复,可多吃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钙是骨骼修复的重要元素,可多吃牛奶、虾皮、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支持骨折愈合和身体发育。
2.避免不良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避免过多的盐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肿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