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与肩袖损伤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肩周炎多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慢性劳损发病,疼痛阵发性或持续性、夜间明显,活动受限为各方向受限,X线早期多正常、后期有软组织钙化等,MRI示软组织炎症粘连,非手术治疗为主、严重时手术;肩袖损伤因外伤或慢性劳损发病,疼痛在肩前外侧、活动时加重,活动受限为主动活动受限且有“疼痛弧”,X线对其本身诊断价值有限,MRI是金标准,轻度可保守治疗、严重需手术。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多发生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慢性劳损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肩关节囊、肩袖等组织发生退变,弹性下降,加上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慢性劳损因素,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逐渐发生炎症反应,进而出现粘连,限制肩关节活动。
肩袖损伤
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肩袖损伤多因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外伤常见于跌倒时肩部着地或上肢外展、外旋暴力等情况;慢性劳损则多见于经常从事overheadactivities(如运动员、经常进行上肢上举工作的人群),长期反复的肩关节活动使肩袖肌腱发生退变、磨损,逐渐出现损伤。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肩周炎
疼痛:疼痛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早期疼痛较轻,后期疼痛逐渐加重,可放射至颈部、肘部等部位,疼痛在夜间尤为明显,患者常因疼痛而难以入睡。
活动受限: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均受限,以外展、上举、内旋、外旋等活动受限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严重时患者穿衣、梳头、洗脸等日常活动均受到影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类似,但女性可能因日常活动中上肢使用特点,在某些活动受限上可能更早出现或更明显。例如家庭主妇长期从事家务劳动,可能更早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袖损伤
疼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肩关节前外侧,疼痛程度因损伤程度而异,轻度损伤时疼痛可能较轻,重度损伤时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在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尤其是在上举上肢、外展上肢或旋转上肢时。
活动受限:肩袖损伤时,患者肩关节主动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60°-120°范围时疼痛明显,出现所谓的“疼痛弧”现象。被动活动时肩关节活动范围一般无明显受限,但如果损伤严重,被动活动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表现有差异,如运动员肩袖损伤后,其专业相关的上肢特定活动会明显受限,影响训练和比赛。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肩周炎
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能出现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骨质疏松等表现,肩关节间隙一般无明显狭窄。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表现可能更明显,而年轻患者X线表现可能相对正常。
MRI检查:MRI可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粘连情况,但不如肩袖损伤时显示肌腱损伤清晰。肩周炎患者MRI可见肩关节囊增厚、滑膜充血等炎症表现。
肩袖损伤
X线检查:X线可用于排除肩关节骨折等其他病变,但对于肩袖损伤本身诊断价值有限,可能发现肩峰下钙化等间接征象。
MRI检查:MRI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损伤部位、程度,如肌腱的部分撕裂、完全撕裂等情况。不同病史患者,有肩部外伤史的患者肩袖损伤MRI表现更易发现异常信号。
四、治疗原则不同
肩周炎
非手术治疗: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康复锻炼是肩周炎治疗的重要环节,患者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肩关节活动度锻炼,如爬墙运动、钟摆运动等。不同年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老年患者康复锻炼应避免过度用力,以防加重损伤,可在家人协助下逐步进行锻炼。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肩关节松解术等,但手术治疗相对较少采用。
肩袖损伤
非手术治疗:轻度肩袖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肩关节制动(如使用肩吊带)、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康复锻炼同样重要,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肩关节肌肉力量和活动度锻炼,但锻炼时要注意避免加重损伤。对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运动员肩袖损伤保守治疗后康复锻炼需更注重恢复专业相关的运动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肩袖完全撕裂或保守治疗无效的肩袖损伤患者,多需要手术治疗,如肩袖修复术等。手术治疗可修复损伤的肩袖肌腱,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