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与肩周炎在定义、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是肌腱炎症,疼痛在肩前上方、活动受限轻、特殊体征为肌腱沟压痛等,影像上肌腱有改变、关节囊粘连不明显,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肩周炎是关节囊等的慢性炎症,疼痛渐进加重、活动受限突出、特殊体征为活动均受限等,影像上关节囊粘连等明显,治疗也分非手术和手术,需综合鉴别诊断并采取合适措施。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是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肩关节活动过程中受到磨损、退变等因素影响,导致肌腱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肌腱本身的退变、慢性损伤等,使得肌腱出现水肿、粘连等改变。常见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肩部外伤后恢复不良等情况的人群,年龄方面没有特定的绝对高发人群,但中老年人由于肌腱退变因素相对更易患病。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病理过程包括炎症期、粘连期、缓解期,主要是肩关节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进而导致关节囊粘连、挛缩,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男性稍多见,与女性内分泌变化、日常活动中肩部使用习惯等因素可能有关,长期缺乏肩部活动、有肩部外伤史等也是诱发因素。
二、症状表现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疼痛特点:疼痛主要位于肩关节前上方,可放射至肩部、上臂等部位。在肩关节外展、上举、旋后等动作时疼痛可加重,休息时疼痛可缓解,但部分患者夜间也会有疼痛不适,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
活动受限:早期活动受限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肩关节外旋、外展等动作时的轻度受限,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对肩部大范围剧烈活动有一定影响。
特殊体征: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可有明显压痛,Yergason试验阳性,即患者屈肘90°,检查者给患者前臂旋前阻力,患者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部位出现疼痛为阳性。
肩周炎
疼痛特点:疼痛为渐进性加重,初期为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钝痛,后期可变为持续性疼痛,疼痛可牵涉到上臂、颈部等部位,夜间疼痛往往较为明显,可影响睡眠。
活动受限:是肩周炎的突出表现,随着病情发展,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均受限,包括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严重时患者穿衣、梳头、洗脸等日常活动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呈现出典型的“冻结”状态。
特殊体征: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4”字试验阳性等,晚期可能会出现肩关节肌肉萎缩等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超声检查:可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局部增厚、回声不均匀,肌腱周围可能有少量积液,肌腱的连续性一般尚存在。
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肌腱的形态,可见肌腱水肿、信号改变,肌腱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情况等,但一般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不如肩周炎明显。
肩周炎
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肩关节囊增厚、粘连,滑膜增生等情况,有时能发现关节腔内积液,肌腱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退变,但相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肌腱本身的改变不是主要特征。
MRI检查:能明确显示肩关节囊的粘连、增厚,肩袖等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关节腔间隙可能变窄等,肌腱本身的信号改变相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不突出,但关节周围的病变更为广泛。
四、治疗原则差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非手术治疗:早期可采用休息、肩部制动,减少肩关节过度活动,局部可进行热敷、理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等),也可在疼痛部位进行封闭治疗(但需注意封闭次数不宜过多),同时可进行肩部的康复锻炼,如轻度的肩关节摆动等,以维持肩关节的活动度,避免肌肉萎缩。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肌腱严重粘连、退变明显影响肩关节功能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切断或固定术等。
肩周炎
非手术治疗:早期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为主,可采用休息、肩部保暖,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的耐受性和禁忌,老年人可能有胃肠道等方面的风险),进行循序渐进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包括爬墙运动、梳头运动等,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活动逐渐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也可配合推拿、按摩等治疗,但要注意手法力度适中。
手术治疗:对于病程长、保守治疗无效,关节粘连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肩关节松解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总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与肩周炎在定义、症状、影像学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进行准确鉴别诊断,从而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