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性骨折是长期、反复应力致骨承受力超极限引发的骨折,常见于特定人群,病因有运动、骨骼及其他因素,症状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预防要运动循序渐进、选合适装备、保持健康体重。
一、定义
应力性骨折是一种由于长期、反复的应力作用于骨,超过了骨的承受能力而导致的骨折,属于疲劳性骨折的一种,常见于运动员、军人等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或负重活动的人群。
二、病因
运动因素:对于运动员等人群,过度的、不适当的运动训练是常见病因。例如长跑运动员,长时间、高频率的奔跑,足部反复受到地面反作用力,小腿骨承受的应力增加,就容易引发应力性骨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运动方式不同,儿童青少年可能因过度参与体育活动,如跳跃等运动导致应力性骨折;成年人则可能因职业性运动或业余高强度运动引发。
骨骼因素:一些人的骨骼本身存在结构或代谢方面的问题,也会增加应力性骨折的风险。比如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在受到应力时发生骨折;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的人群,骨骼结构异常导致应力分布不均,也易出现应力性骨折。
其他因素:体重过重会增加骨骼的负担,例如肥胖人群,其下肢骨骼长期承受超出正常范围的重量,应力性骨折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不能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也会使足部、下肢等部位承受异常应力,增加应力性骨折的可能性。
三、症状
疼痛:早期可能表现为病变部位的隐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在活动时疼痛明显加剧,休息时疼痛可有所缓解,但一般不能完全消失。不同部位的应力性骨折疼痛部位不同,如胫骨应力性骨折,疼痛主要集中在小腿胫骨部位;足舟骨应力性骨折,疼痛则在足的中部。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可能出现肿胀,尤其是在活动后肿胀会更明显。肿胀是由于骨折部位周围组织受到刺激,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导致的。
活动受限:患者会感到病变部位活动困难,比如下肢应力性骨折时,行走、跑步等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因为骨折部位的疼痛和骨骼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使得肢体无法正常活动。
四、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病变部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触摸病变部位判断有无压痛、叩击痛,检查肢体的活动范围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应力性骨折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程进展,可能会出现骨膜反应、骨质硬化等表现,一般在发病后2-3周可发现骨折线,但也有部分患者早期X线阴性。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应力性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周围的细微结构,有助于明确诊断,尤其是在X线难以确诊的情况下。
磁共振成像(MRI):MRI在应力性骨折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发病后1-2天即可发现骨髓水肿等异常信号,比X线和CT更早发现病变,能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应力性骨折。
五、治疗
休息:一旦怀疑或确诊应力性骨折,首先要让患者停止引起骨折的相关活动,充分休息,避免病变部位继续承受应力,这是骨折愈合的基础。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青少年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因过早恢复活动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再次损伤;成年人也需要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热敷、冷敷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在急性期(一般是受伤后48小时内),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急性期过后,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物理治疗的操作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等细节,儿童青少年皮肤较为娇嫩,物理治疗时要避免冻伤或烫伤。
康复训练:在骨折恢复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早期可以进行一些非负重的肌肉收缩训练等,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活动量和负重程度。但康复训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恢复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确保训练安全有效,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复发或加重损伤。
六、预防
运动方面: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运动强度。例如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逐渐提高训练负荷;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
选择合适装备:穿着合适的运动鞋等装备,运动鞋要根据不同的运动类型和个人足部情况进行选择,确保能提供良好的支撑、缓冲和稳定性,减少足部、下肢等部位受到的异常应力。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减轻骨骼的负担,降低应力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保持健康体重的方式有所不同,儿童青少年要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导致肥胖;成年人则要在饮食和运动之间找到平衡,维持健康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