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筛窦炎是双侧筛窦的炎症性疾病,病因有感染(细菌、病毒)、过敏、鼻腔结构异常,临床表现有局部(鼻塞、流涕、头痛)和全身症状,诊断靠鼻内镜和鼻窦CT,治疗包括药物、鼻腔冲洗、手术,预防要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治疗鼻腔疾病
一、双侧筛窦炎的定义与解剖基础
双侧筛窦炎是指双侧筛窦发生的炎症性疾病。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的筛骨内,左右各一,呈蜂窝状结构。其解剖位置较为特殊,与眼眶、前颅底等重要结构相邻,炎症的发生可能波及周围组织。
二、双侧筛窦炎的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可通过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至筛窦引发炎症。例如,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细菌容易侵入筛窦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及炎性渗出。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成人更易因细菌感染导致双侧筛窦炎,且可能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而反复发作。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如感冒病毒,可先引起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进而波及筛窦。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冬春季节高发,儿童和免疫力较低的成人是易感人群。
2.过敏因素
过敏体质的人群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筛窦黏膜会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过敏导致的筛窦炎在过敏季节更为常见,患者常伴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过敏症状。儿童的过敏体质可能与遗传因素及早期生活环境有关,如接触过敏原的时间较早等情况可能增加双侧筛窦炎的发病风险。
3.鼻腔结构异常
如鼻中隔偏曲,可影响筛窦的通气引流,使筛窦容易发生炎症。鼻腔的其他先天性或后天性结构异常,如鼻甲肥大等,也会阻碍筛窦的正常引流,从而增加双侧筛窦炎的发生几率。这种情况在有鼻腔结构先天发育问题的人群中更为突出,部分患者可能自幼就存在鼻腔结构异常相关的双侧筛窦炎问题。
三、双侧筛窦炎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鼻塞:双侧鼻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鼻塞,这是由于筛窦炎症导致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引起的。儿童鼻塞可能表现为呼吸时鼻音重,甚至影响睡眠和吃奶。
流涕:可出现流涕症状,流涕性质可因病因不同而异。细菌感染时多为脓性涕,过敏因素引起的多为清涕。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流涕情况,家长可能观察到儿童经常用手揉鼻或有黏涕附着在鼻前庭。
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疼痛部位多在眼眶周围或前额部,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儿童头痛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不佳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异常表现。
2.全身症状
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后更容易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体温可能升高至38℃以上,同时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
四、双侧筛窦炎的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
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双侧筛窦开口及筛窦黏膜情况,可见筛窦黏膜充血、肿胀,有脓性分泌物等。鼻内镜检查对于儿童来说,需要在适当的麻醉下进行,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减少患儿的不适。
2.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是诊断双侧筛窦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通过鼻窦CT可以清晰显示双侧筛窦的炎症情况,如黏膜增厚、窦腔积液等。对于儿童,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
五、双侧筛窦炎的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果考虑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避免滥用抗生素。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筛窦黏膜的炎症反应、消肿。但儿童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遵循医嘱。
抗组胺药:对于过敏因素引起的双侧筛窦炎,抗组胺药可缓解过敏症状。儿童使用抗组胺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口感、剂型等,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2.鼻腔冲洗
可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器具和冲洗液温度,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3.手术治疗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存在严重鼻腔结构异常影响筛窦引流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尤其对于儿童,要充分评估手术的风险和收益。
六、双侧筛窦炎的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儿童来说,要提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儿童可进行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如散步、玩耍等。充足睡眠,保证儿童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
2.避免接触过敏原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洁灰尘、更换床单被罩等,减少尘螨接触。儿童的居住环境要特别注意过敏原的控制,如选择合适的床上用品材质等。
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
及时治疗鼻腔的其他疾病,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对于儿童的鼻腔结构异常问题要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引发双侧筛窦炎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