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需通过视诊评估部位、大小等并分期,一般治疗包括体位调整(定时翻身、用合适支撑工具)、创面清洁(生理盐水冲洗、按需换药),营养支持要保证患者摄入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特殊人群需调整,感染防治要监测感染并据情况用抗生素,康复护理包括皮肤护理教育和功能锻炼。
一、褥疮的评估与分期
1.评估方法:通过视诊观察褥疮的部位、大小、深度、创面情况等,包括创面有无坏死组织、渗出液情况、周围皮肤状况等。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重点检查骨隆突处,如骶尾部、髋部、足跟、肘部等部位。
2.分期
1期褥疮:局部皮肤完整,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一般肤色较深的人群可能表现为紫色或深红色,此期皮肤的完整性未被破坏,但血液循环已出现异常,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
2期褥疮:部分皮层缺失,表现为浅表皮损,基底层湿润、粉红色,无坏死组织,可能伴有水疱,此期皮肤的表皮和部分真皮受损。
3期褥疮:全层皮肤缺失,可见皮下脂肪,但骨骼、肌腱未外露,创面可能有坏死组织,但深度不超过筋膜。
4期褥疮:全层皮肤及组织缺失,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外露,创面可能有坏死组织或焦痂,常合并有潜行和窦道。
二、一般治疗措施
1.体位调整
定时翻身: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是预防和治疗褥疮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病情允许时可缩短翻身间隔时间。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对于年幼患者,由于皮肤娇嫩且活动能力差,更要注意轻柔操作,根据其年龄特点合理安排翻身频率,如婴儿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翻身,每1-2小时一次,以减少局部皮肤受压时间。
使用合适的体位支撑工具:可使用气垫床、减压床垫等,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使身体受力部位不断变化,减轻局部压力;减压床垫则有不同的减压设计,能有效分散身体重量对局部皮肤的压力。对于特殊体位要求的患者,如脊柱损伤患者,要使用专门的脊柱支撑装置,保证体位正确的同时减轻褥疮部位压力。
2.创面清洁
生理盐水冲洗:用无菌生理盐水对褥疮创面进行冲洗,可清除创面的污垢、异物及部分坏死组织,减少细菌滋生。一般使用温度适宜(接近人体体温,约37℃)的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压力不宜过大,避免对创面造成二次损伤。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意控制冲洗压力,轻柔操作。
创面换药:根据褥疮分期选择合适的换药材料。1-2期褥疮可使用水胶体敷料等保持创面湿润环境,促进愈合;3-4期褥疮若有坏死组织,需先清除坏死组织,可使用清创胶、剪刀等进行清创,然后使用合适的敷料覆盖创面,如藻酸盐敷料、银离子敷料等。换药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创面感染。
三、营养支持
1.营养需求:长期卧床褥疮患者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来促进创面愈合。患者应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是创面修复的重要原料,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锌等矿物质也对创面愈合有重要作用,可从坚果、海鲜等食物中获取。
2.特殊人群营养调整: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营养的均衡摄入,根据年龄提供合适的营养食物,如婴儿要保证充足的母乳喂养或合适的配方奶喂养,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添加辅食,确保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满足生长发育和创面修复的需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四、感染防治
1.感染监测:密切观察褥疮创面有无红肿、渗液增多、异味等感染迹象,定期进行创面分泌物培养,了解创面感染的病原菌情况。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2.抗感染措施:若创面出现感染,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对于轻度感染的褥疮创面,可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若感染较严重,出现全身症状,则需全身应用抗生素。但要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严格按照药敏结果合理用药。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
五、康复护理
1.皮肤护理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皮肤护理教育,教会他们正确的翻身方法、皮肤清洁方法及敷料更换等知识。对于长期卧床患者的家属,要强调护理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如定期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功能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肌肉收缩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病情进行适合的康复训练,如婴儿可进行简单的肢体被动活动,大一点的儿童可在家长协助下进行坐立、爬行等训练,既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也有利于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间接促进褥疮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