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可通过症状评估、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阻抗监测、食管压力测定等进行诊断。典型症状为反流和烧心,非典型症状有胸痛、吞咽困难或疼痛等;内镜可观察食管黏膜损伤情况并分四级;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电极测pH,pH<4时间占比>4%为病理性酸反流;食管阻抗监测可检测液体和气体反流;食管压力测定测食管下括约肌等压力,正常静息压力10-30mmHg,<6mmHg易反流。
一、症状评估
1.典型症状:反流和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呕吐、拒食、喂养困难等,成人则更典型地表现为上述反流和烧心症状。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病发生风险,症状表现可能更明显。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人群,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
2.非典型症状:还可能出现胸痛、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等非典型症状。胸痛可类似心绞痛,疼痛位于胸骨后,疼痛性质多样,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等部位,常因劳累、进食等诱发。吞咽困难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狭窄引起,初期为间歇性,后期可呈持续性。吞咽疼痛则是在吞咽时出现疼痛不适。
二、内镜检查
1.检查意义:内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损伤情况,如是否存在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如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通过内镜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食管、胃部疾病,如食管癌、胃溃疡等。对于有典型反流症状但内镜下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内镜检查的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进行内镜检查需要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而成人相对更能配合。女性在进行内镜检查时需要考虑月经等特殊情况,有胃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在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方法,避免损伤等情况。
2.检查表现:反流性食管炎在内镜下根据严重程度分为A、B、C、D四级。A级是指食管黏膜有1个或1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长径小于5mm;B级是指食管黏膜破损长径大于5mm,但没有融合;C级是指食管黏膜破损有融合,但融合范围小于食管周径的75%;D级是指食管黏膜破损融合范围大于等于食管周径的75%。
三、24小时食管pH监测
1.检查原理: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5cm处,连续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以了解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情况。该检查可以明确食管是否处于酸暴露状态,对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内镜下无异常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不同年龄人群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时,电极放置等操作需要根据年龄特点进行调整,儿童可能需要更精细的操作来确保电极位置准确。女性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电极移位等情况,有食管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在检查前需要评估食管情况,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该检查。
2.判断标准:正常食管内pH值为5.5-7.0,当pH<4的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大于4%时,可判定为病理性酸反流。
四、食管阻抗监测
1.检查意义:食管阻抗监测可以检测食管内液体和气体的反流情况,不仅能检测酸反流,还能检测非酸反流,如弱酸性反流、非酸性反流等,对于全面评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反流情况有重要意义。尤其适用于怀疑有非酸反流的患者,或者内镜检查无异常但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食管阻抗监测时,操作方法和监测结果的解读需要考虑年龄因素,儿童的食管生理结构与成人不同,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判断。女性在检查过程中的配合度等可能影响监测结果,有食管动力异常等病史的人群在进行该检查时需要综合评估。
2.监测表现:通过监测可以记录到反流事件的次数、反流持续时间、反流速度等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胃食管反流的情况。
五、食管压力测定
1.检查意义:食管压力测定主要是测定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食管体部的压力等,以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结构,其压力降低等功能异常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该检查对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于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导致的胃食管反流病。不同年龄人群的食管压力情况有所不同,儿童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尚不完善,压力值与成人不同。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等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有食管运动障碍病史的人群进行该检查可以更明确其食管动力情况。
2.压力指标:正常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力为10-30mmHg,当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力小于6mmHg时,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同时还可以评估食管体部的蠕动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