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指征包括鼻中隔偏曲严重影响鼻窦引流及鼻窦炎经规范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方式有鼻中隔矫正术(儿童需谨慎选择对结构破坏小的方式)和联合鼻窦手术(如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手术有术中出血、穿孔及术后鼻腔粘连、嗅觉减退等风险与并发症;术后要做好鼻腔护理(儿童需家长协助冲洗并定期复查)和病情监测(观察症状改善及全身状况)。
一、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指征
1.鼻中隔偏曲严重影响鼻窦引流
当鼻中隔偏曲呈C型或S型,且明显阻塞中鼻道、嗅裂等鼻窦引流通道时,会导致鼻窦分泌物排出受阻,引发鼻窦炎反复发作。例如,有研究表明,鼻中隔偏曲造成鼻窦引流口狭窄或阻塞的患者,鼻窦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鼻中隔正常者。这种情况下,手术纠正鼻中隔偏曲有助于恢复鼻窦的正常引流,从而减少鼻窦炎的发作频率。
对于儿童患者,若鼻中隔偏曲严重影响鼻窦引流,可能会影响儿童的面部发育和呼吸功能。因为儿童时期鼻窦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长期的鼻窦引流不畅可能导致鼻腔通气障碍,进而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中缺氧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2.鼻窦炎经规范保守治疗无效
经过至少3个月的规范保守治疗,包括鼻腔冲洗、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如明确有细菌感染时)等治疗后,鼻窦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如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此时,手术干预可能是必要的选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保守治疗的效果和耐受情况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保守治疗的效果可能相对较差,而手术在改善鼻窦炎症状方面可能更具优势。但手术前仍需充分评估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
二、手术方式的选择
1.鼻中隔矫正术
对于单纯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的患者,主要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成形术等。鼻中隔成形术在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时,能更好地保留鼻中隔的软骨和骨结构,减少对鼻中隔生理功能的影响。例如,鼻中隔成形术可以更精确地纠正偏曲的部位,并且术后鼻中隔的稳定性较好,并发症相对较少。
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鼻中隔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方式的选择更为谨慎。一般倾向于采用对鼻中隔结构破坏较小的手术方式,以避免影响鼻中隔的正常生长发育。例如,对于儿童轻度至中度的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在充分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鼻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2.鼻窦手术
若鼻窦炎同时合并明显的鼻窦病变,如鼻窦息肉、窦口狭窄等,可能需要联合进行鼻窦手术。常用的鼻窦手术方式有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等。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可以清晰地观察鼻窦内部情况,精准地开放鼻窦口,清除病变组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内镜下鼻窦手术的操作细节和术后恢复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的鼻窦较小,内镜操作需要更加精细,术后要密切观察鼻腔黏膜的恢复情况,防止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手术的风险与并发症
1.术中风险
出血:鼻中隔矫正术或鼻窦手术中均可能出现出血情况。由于鼻中隔血管丰富,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血管较细,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谨慎操作。
穿孔:鼻中隔手术中发生鼻中隔穿孔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穿孔的发生与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有关,如术中黏膜分离不当、切除组织过多等都可能导致穿孔。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鼻中隔组织较薄,发生穿孔的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要密切观察鼻腔情况,防止穿孔扩大。
2.术后并发症
鼻腔粘连:术后鼻腔粘连较为常见,尤其是在鼻窦手术和鼻中隔矫正术后。鼻腔粘连可能导致鼻塞复发、鼻窦引流再次受阻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鼻腔粘连的发生可能会影响其鼻腔的正常通气和鼻窦引流,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如早期进行鼻腔扩张等治疗。
嗅觉减退: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嗅觉减退的情况,尤其是涉及嗅区手术操作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嗅觉恢复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的嗅觉系统尚在发育中,术后嗅觉减退的恢复可能相对较好,但也需要密切观察。
四、术后的注意事项
1.鼻腔护理
术后需要进行规范的鼻腔冲洗,保持鼻腔清洁,减少分泌物积聚。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协助进行鼻腔冲洗,要注意冲洗的力度和方法,避免损伤儿童的鼻腔黏膜。一般建议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冲洗频率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
定期复查鼻腔,观察鼻腔黏膜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儿童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医生可以通过鼻内镜检查等方式了解鼻腔内部情况,确保术后恢复良好。
2.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鼻窦炎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如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是否缓解。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症状改善的观察重点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关注生活质量的改善,如呼吸通畅度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儿童患者则需要关注其鼻腔通气情况对学习和睡眠的影响。
注意全身状况的变化,如有无发热、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者,术后都需要注意全身状况的监测,尤其是儿童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更需要密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