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包括一般状况和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有粪便常规及隐血、病原学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X线、CT及MRI;内镜检查有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
一、病史采集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不同。婴幼儿期感染性腹泻、乳糖不耐受等较为常见;儿童期可能与肠道寄生虫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有关;成人则需考虑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例如,婴儿慢性腹泻若伴有喂养史异常,要考虑乳糖不耐受可能,因为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乳糖酶缺乏相对常见。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慢性腹泻的特异性病因,但某些疾病可能有不同表现。比如,女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与月经周期等因素有关,情绪波动可能诱发腹泻症状加重。
3.生活方式:
饮食情况:询问近期饮食结构,是否有进食大量生冷、油腻食物,或进食不洁食物史。若长期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能导致渗透性腹泻;若有食用海鲜史,要考虑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可能。
旅行史:近期有无出国旅行经历,国外某些地区特定病原体感染(如贾第虫感染在某些旅游地区较为常见)可能导致慢性腹泻。
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可引起腹泻,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长期服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腹泻。需详细询问近期用药史,包括抗生素、泻药等使用情况。
4.病史:既往有无肠道疾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病史;有无腹部手术史,腹部手术可能导致肠道粘连、肠道功能紊乱引起慢性腹泻;有无肝胆胰疾病史,因为肝胆胰疾病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排泄,从而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腹泻,如慢性胰腺炎患者胰酶分泌不足,影响食物消化。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观察患者营养状况,慢性腹泻患者常因营养吸收不良出现消瘦、贫血貌等。测量体温,若有低热,要考虑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
2.腹部检查:
视诊:观察腹部有无隆起、胃肠型及蠕动波等,胃肠型及蠕动波可能提示肠道梗阻等疾病。
触诊:触摸腹部有无压痛,若右下腹压痛要考虑克罗恩病可能;左下腹压痛需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可能。触摸有无包块,腹部包块可能是肠道肿瘤等病变。
叩诊:了解腹部叩诊音情况,如鼓音范围增大可能提示肠道积气等。
听诊:听诊肠鸣音情况,肠鸣音亢进常见于腹泻患者,而肠鸣音减弱可能提示肠道麻痹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及隐血: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的性状、白细胞、红细胞等情况。若粪便中有大量白细胞,提示肠道有炎症,可能是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若有红细胞,要考虑肠道炎症、溃疡、肿瘤等可能。粪便隐血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需进一步查找出血原因。
2.粪便病原学检查:
查找病原体,如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肠道细菌感染及菌种;病毒检测(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检测)可确定是否为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寄生虫检查(如查找蛔虫卵、阿米巴原虫等)可明确是否有肠道寄生虫感染。例如,怀疑贾第虫感染时,可通过粪便涂片查找贾第虫包囊或滋养体。
3.血液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情况。白细胞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慢性失血导致的贫血。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慢性腹泻患者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通过生化检查可明确电解质情况;了解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肝胆胰疾病引起的腹泻会影响肝肾功能,同时一些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异常,如炎症性肠病可能合并肝损害。
自身抗体检查:对于怀疑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可检测相关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等,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ANCA阳性率较高,克罗恩病患者ASCA阳性率较高。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如肝脏、胆囊、胰腺、肠道等情况。对于肝胆胰疾病引起的腹泻可提供诊断线索,如胆囊结石、胰腺炎等;对于肠道肿瘤、肠粘连等也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2.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观察腹部有无肠梗阻征象,如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
钡剂造影:包括小肠钡剂造影、结肠钡剂灌肠等。小肠钡剂造影可观察小肠的形态、蠕动等情况,有助于发现小肠病变,如小肠肿瘤、克罗恩病等;结肠钡剂灌肠可观察结肠黏膜情况,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肿瘤等有诊断价值。但要注意,肠梗阻患者一般不宜做钡剂造影检查。
3.CT及MRI检查:
CT检查对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及肠道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更清晰地显示腹部脏器的结构,发现较小的病变,如肠道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肠道疾病诊断中也有一定应用,尤其是对盆腔肠道病变的诊断有优势,如直肠癌等病变的诊断。
五、内镜检查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情况,发现结肠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可观察到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等典型表现;对于结肠肿瘤可直接看到肿瘤的形态、部位等。
2.小肠镜检查:包括小肠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等。小肠胶囊内镜检查方便,患者耐受性好,可观察整个小肠黏膜情况,对于小肠疾病如小肠肿瘤、小肠克罗恩病等有诊断价值;双气囊小肠镜可进行活检及治疗,但属于有创检查,患者痛苦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