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食管炎是食管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因素致防御与修复失衡引发。病因有胃酸反流、食管动力异常、药物及感染等;临床表现有烧心、反酸等典型症状及吞咽困难等非典型症状;诊断靠内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等;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预防要避免相关不良因素;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食管炎的定义
慢性食管炎是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导致食管黏膜的防御与修复机制失衡,从而引发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炎症状态。
二、病因
1.胃酸反流
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但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时,如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就容易发生胃酸反流。胃酸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慢性食管炎。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慢性食管炎患者存在胃酸反流现象。
肥胖人群由于腹腔压力增高,也易导致胃酸反流,进而增加慢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2.食管动力异常
某些疾病可引起食管动力异常,如硬皮病患者,其食管平滑肌和神经组织受损,导致食管蠕动功能减弱,食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刺激食管黏膜引发慢性炎症。
糖尿病患者若合并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出现食管动力障碍,增加慢性食管炎的发生几率。
3.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这类药物可损伤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食管黏膜容易受到刺激而发生炎症。有报道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超过3个月的人群,慢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比未服用者明显增高。
抗生素、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对食管黏膜产生不良影响,引发慢性食管炎。
4.感染因素
某些病原体感染食管可导致慢性炎症,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艾滋病患者等,白色念珠菌容易在食管黏膜定植,引起慢性食管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主要与胃部疾病相关,但也有研究发现部分慢性食管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胃-食管反流等机制参与慢性食管炎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烧心:是慢性食管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多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例如,进食大量食物后弯腰劳作,烧心症状可能明显加重。
反酸: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患者可感觉口腔中有酸味或苦味。
2.非典型症状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初期可能在进食固体食物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在进食流质食物时也会出现。这是因为食管黏膜长期炎症刺激导致食管狭窄或食管蠕动功能障碍。
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胸骨后、背部、肩部等部位,类似心绞痛,但与活动无关,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缓解。
咳嗽、哮喘:反流物刺激咽喉部或气管,可引起慢性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尤其在夜间平卧时,反流物更容易刺激呼吸道,导致咳嗽、哮喘发作频繁。
四、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食管黏膜是否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慢性食管炎在内镜下的表现通常为食管黏膜红斑、糜烂、浅溃疡,有时可见黏膜粗糙、血管纹理不清等。
内镜检查还可以同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排除食管恶性病变等情况。
2.24小时食管pH监测
该检查是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监测24小时食管内的pH值变化,以此来评估食管反流的程度。如果pH<4的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比例超过一定数值(如>4%),则提示存在病理性胃酸反流,对慢性食管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3.食管压力测定
用于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以及食管的蠕动功能。慢性食管炎患者可能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蠕动波幅降低等情况,通过食管压力测定可以辅助诊断,并了解食管动力异常的类型和程度。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肥胖患者,应建议其减轻体重,一般体重减轻5%-10%可明显改善烧心等症状。例如,BMI(体重指数)超过28的患者,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BMI控制在24以下。
避免睡前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以减少夜间胃酸反流。
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是治疗慢性食管炎的常用药物,它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有效缓解烧心、反酸等症状。有研究显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4-8周,可使约80%的慢性食管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可以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适用于轻中度慢性食管炎患者。
2.预防
避免长期服用可能损伤食管黏膜的药物,如必须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同时采取保护食管黏膜的措施。
对于有胃酸反流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者、老年人等,应定期进行食管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慢性食管炎并及时治疗。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有助于预防慢性食管炎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慢性食管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出现反复呕吐、拒食、吞咽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慢性食管炎多与先天性食管发育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喂养后避免立即让儿童平卧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药物时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慢性食管炎的发生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有关。老年人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药物性食管损伤的风险。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对食管黏膜刺激小的药物。同时,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调整更为重要,如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等。由于老年人对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所以更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内镜等检查。
3.孕妇
孕妇发生慢性食管炎时,治疗需谨慎。因为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如避免饱食、睡前不进食等。若症状较轻,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缓解;若症状较重,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部分质子泵抑制剂在孕期使用相对安全,但也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