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锁关节脱位有Allman和Rockwood两种分型。Allman分型包括Ⅰ型(肩锁关节囊及肩锁韧带损伤,喙锁韧带完整)、Ⅱ型(肩锁关节囊与肩锁韧带完全断裂,喙锁韧带部分损伤)、Ⅲ型(肩锁关节囊、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完全断裂);Rockwood分型包括Ⅰ型(肩锁关节囊及肩锁韧带扭伤,喙锁韧带正常)、Ⅱ型(肩锁关节囊与肩锁韧带断裂,喙锁韧带拉长但未断裂)、Ⅲ型(肩锁关节囊、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完全断裂,锁骨外侧端向上移位)、Ⅳ型(锁骨外侧端向上脱位且向后方移位)、Ⅴ型(锁骨外侧端向上移位超过肩锁关节宽度的2倍)、Ⅵ型(锁骨外侧端向下移位,进入喙锁间隙或下方),不同分型对应不同病理表现、临床表现及发病相关因素等。
一、Allman分型
1.Ⅰ型
病理表现:肩锁关节囊及肩锁韧带损伤,喙锁韧带完整。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一般是由于轻度的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比如日常生活中较轻的肩部碰撞等情况。在生活方式上,从事轻度体力劳动或运动强度较低的人群相对容易发生,但并非绝对。从病史角度,无明显的严重肩部外伤病史。
临床表现:肩锁关节处轻度疼痛、肿胀,局部压痛,肩部活动轻度受限,一般外观上畸形不明显,肩锁关节的稳定性基本存在,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可发现肩锁关节囊及肩锁韧带损伤,喙锁韧带正常。
2.Ⅱ型
病理表现:肩锁关节囊与肩锁韧带完全断裂,喙锁韧带部分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多因中等强度的暴力引起,例如运动中较剧烈的肩部碰撞、意外摔倒时肩部着地等情况。生活方式上,从事中等强度体力劳动或运动强度适中的人群有一定发病风险。病史方面,有明确的肩部外伤史,暴力作用导致肩锁关节及相关韧带损伤。
临床表现:肩锁关节处疼痛、肿胀明显,局部压痛剧烈,肩部活动受限较Ⅰ型明显。外观上可见肩锁关节处有轻度的“阶梯样”畸形,肩锁关节的稳定性较差,X线检查可发现肩锁关节间隙增宽,喙锁韧带部分损伤表现。
3.Ⅲ型
病理表现:肩锁关节囊、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完全断裂。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多由严重的暴力引起,如高处坠落肩部着地、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肩部受伤等情况。生活方式上,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参与高风险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病史方面,有严重的肩部外伤病史,暴力直接导致肩锁关节及周围重要韧带的完全断裂。
临床表现:肩锁关节处疼痛、肿胀非常明显,畸形较严重,可见明显的“阶梯样”畸形,肩部活动严重受限,肩锁关节的稳定性丧失,X线及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显示肩锁关节及喙锁韧带完全断裂,肩锁关节明显脱位。
二、Rockwood分型
1.Ⅰ型
病理表现:肩锁关节囊及肩锁韧带扭伤,喙锁韧带正常。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多为轻度的扭伤情况,比如日常活动中肩部受到轻微的牵拉等。对于儿童来说,由于骨骼和韧带相对较为柔韧,也可能发生此类损伤,但程度较轻。生活方式上,日常活动中姿势不当或轻度碰撞等都可能导致,不同性别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史方面,多无严重外伤史,可能是不经意间的轻度肩部受力导致。
临床表现:肩锁关节处轻度不适,疼痛不剧烈,肿胀不明显,局部压痛较轻,肩部活动基本不受限,影像学检查显示肩锁关节及喙锁韧带无明显损伤。
2.Ⅱ型
病理表现:肩锁关节囊与肩锁韧带断裂,喙锁韧带拉长但未断裂。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暴力强度相对Ⅱ型Allman分型稍轻,但仍属于中等强度暴力,如运动中较轻微的肩部碰撞但力量足以导致肩锁关节相关韧带损伤。儿童发生时需考虑其骨骼发育情况,可能韧带损伤程度与成人有所不同,但病理机制类似。生活方式上,运动爱好者或从事相关体力劳动人群有一定风险。病史方面,有明确的肩部受力情况导致韧带损伤。
临床表现:肩锁关节处疼痛、肿胀较Ⅰ型明显,局部压痛较剧烈,肩部活动有一定受限,X线检查可见肩锁关节间隙增宽,喙锁韧带无断裂但拉长。
3.Ⅲ型
病理表现:肩锁关节囊、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完全断裂,锁骨外侧端向上移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多由较大暴力引起,如车祸伤等严重外伤。对于老年人群,由于骨质疏松等因素,可能更易发生此类损伤且移位情况可能更明显。生活方式上,从事高风险职业或运动的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病史方面,有严重的肩部外伤史,暴力导致韧带完全断裂和锁骨外侧端移位。
临床表现:肩锁关节处剧烈疼痛、肿胀严重,明显的“阶梯样”畸形,肩部活动严重受限,影像学检查可清晰看到锁骨外侧端向上移位,肩锁关节及喙锁韧带完全断裂。
4.Ⅳ型
病理表现:锁骨外侧端除了向上脱位外,还向后方移位。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多为严重的暴力导致,如重物砸伤肩部等情况。儿童发生时需考虑其解剖结构特点,后方移位可能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产生不同影响。生活方式上,从事危险工作或高风险运动人群易发生。病史方面,有严重的肩部外伤史,暴力方向导致锁骨外侧端向后移位。
临床表现:除了具有Ⅲ型的疼痛、肿胀、畸形等表现外,还可能伴有肩部后方的不适,由于锁骨外侧端向后移位,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出现相应的神经血管受压症状,如上肢麻木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显示锁骨外侧端向后移位。
5.Ⅴ型
病理表现:锁骨外侧端向上移位超过肩锁关节宽度的2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多由严重的暴力引起,如高处坠落且肩部着地等情况。老年人群由于骨质情况,移位可能更为显著。生活方式上,从事高危险工作或参与高风险运动人群发病风险高。病史方面,有严重的肩部外伤史,暴力强度大导致锁骨外侧端明显向上移位。
临床表现:肩锁关节处极度疼痛、肿胀,严重的“阶梯样”畸形,肩部活动严重受限,由于锁骨外侧端明显向上移位,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等情况更严重,可能出现更明显的神经血管受压表现,影像学检查可清晰看到锁骨外侧端向上移位超过肩锁关节宽度的2倍。
6.Ⅵ型
病理表现:锁骨外侧端向下移位,进入喙锁间隙或下方。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多为特殊方向的暴力导致,如肩部受到向下的暴力冲击等情况。儿童发生时需考虑其骨骼和韧带的柔韧性对移位方向的影响。生活方式上,从事特殊工作或参与特定运动人群可能发生。病史方面,有特殊方向的肩部外伤史,暴力导致锁骨外侧端向下移位。
临床表现:肩锁关节处疼痛、肿胀,可能伴有上肢的特殊位置改变,由于锁骨外侧端向下移位,可能会引起肩部下方的不适,影像学检查可明确显示锁骨外侧端向下移位进入喙锁间隙或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