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与病机
脾虚属中医概念,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体虚,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输布。肠炎则多为西医诊断,由细菌、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异常引发肠道炎症。
2.症状表现
脾虚以“虚象”为主,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大便不成形但无脓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肠炎则以“实象”或“虚实夹杂”为主,急性期可见腹痛、腹泻(可能伴黏液脓血便)、发热;慢性期反复发作,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严重者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
3.治疗原则
脾虚需健脾益气,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肠炎则需根据病因抗感染、调节免疫或对症支持治疗。二者虽可能症状重叠,但脾虚无器质性病变,肠炎多伴肠黏膜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