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支持疗法)、药物治疗(早期足量联合用敏感抗生素)、手术治疗(早期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慢性期病灶清除)、康复治疗(病情允许时功能锻炼),需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早期诊断恰当治疗可改善预后减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可输血或血浆,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对于老年人,需特别关注营养状况对免疫力的影响,确保足够营养支持。
二、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早期应足量、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抗生素能有效控制感染,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
三、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早期诊断明确后,应尽早行手术,目的是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症状,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通过钻孔或开窗,可使骨内高压迅速降低,减轻对骨组织和血管的破坏。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评估手术风险。
病灶清除术:适用于慢性骨髓炎阶段,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一般不采用。若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转变为慢性,出现死骨、无效腔等情况时可行病灶清除。
四、康复治疗
功能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急性炎症消退后,逐步进行患肢关节的屈伸活动,避免关节僵硬和肌肉废用性萎缩。儿童患者康复锻炼需家长配合,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适度引导;老年患者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早期诊断和及时、恰当的治疗至关重要,以最大程度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